首页 理论教育 邛窑器物造型的形式与演变:探讨时代性与滞后性

邛窑器物造型的形式与演变:探讨时代性与滞后性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之相应,南朝、隋代的邛窑器物中高足的造型较为多见,如高足杯、高足盘等[7],以方便置于矮几上并易于拿取。但邛窑通过对这五项因素进行局部调整后,就形成了多样的外观形式。图3-11 隋至宋 邛窑碗图3-12 隋至宋 邛崃十方堂窑出土碗造型汇总砚的演变:在邛窑的文房用器中,瓷砚的造型演变最具有典型的时代性。其器型的演变,与同时期的瓷器形式演变保持着大体的一致性。

邛窑器物造型的形式与演变:探讨时代性与滞后性

邛窑器物的产品使用者众多,器型十分丰富,且在900多年的烧造历史中始终保持着比较活跃的变化,如碗口由单一圆口发展出侈口、花瓣口、海棠口、葵花口;器身有圆鼓腹、瓜棱腹、扁圆腹等;杯有无柄杯、小环柄杯、海棠杯、高足杯、鸭形杯等。邛窑器型的不断丰富和变化,一方面是出于对器物功能性的完善,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审美风尚流变所带来的影响,尤其与同时期瓷器造型总体风貌的影响有关。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常见形式的变化过程中比较明显地看到这一趋势。

流与把手的演变:壶类器物在初唐时多加以短嘴流,这种较短的管状流适于倒出液体。到晚唐五代时期,壶流明显加长,壶把也由弓形把改为更适于手握的曲把,提高了器物使用的方便程度。罐、壶在东晋南朝时多为桥式系,隋唐时开始流行复式系(图3-8)。

图3-8 唐至宋 邛窑执壶

足的演变:唐代以前,人们普遍遵从席地而坐或者蹲踞的生活方式,案几的高度为配合这种方式而设计得较矮。与之相应,南朝、隋代的邛窑器物中高足的造型较为多见,如高足杯、高足盘等[7],以方便置于矮几上并易于拿取。唐代以后,家具中高坐具的出现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也发生了改变,日常生活器皿可以放于高桌上,因此器物的高足逐渐变为矮足,并且可以制成大小不同的底,如玉璧底、撇足底等。器足的形式也随时代而变迁,如东晋南朝时为饼足,隋时流行小饼足,唐代又变为大饼足或平底,再发展为玉璧底、环形底、圈足底等(图3-9)。

图3-9 隋 青瓷高足盘

瓶的演变:唐宋时期,由于室内装饰的需要和适应贵族、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要求,陈设瓷开始大量出现,邛窑的瓶类变化最为明显,如玉壶春瓶、瓜棱形瓶、葫芦瓶、净瓶等,尤其是大量尺寸在5~10厘米左右的小型瓶器,更明确的体现了其陈设用瓷的功能(图3-10)。

图3-10 宋 邛窑瓶

碗的演变:碗是生活用器中功能最明确、外在形式最为简单的器物之一。就造型因素来说,仅唇、口、腹、足、底五项。但邛窑通过对这五项因素进行局部调整后,就形成了多样的外观形式。如唇,便有尖唇、卷唇、圆唇;口则有侈口、直口、敛口、敞口、花口、葵口;腹有长腹、短腹、鼓腹、弧腹、深腹、浅腹、葵瓣形腹之分,腹壁则有斜、直、垂直、曲折等;足有大饼足、小饼足、圈足、玉璧形、喇叭形等,并有外撇、内敛之分……这些不同的造型因素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造就成了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不同外在感性形式(图3-11)。随着时代的变化,碗的各个部位都处于演变中,尤其明显的表现在口、腹、足等处。邛窑的碗造型变化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到其变化趋势与时代风尚的变迁是大抵相似的(图3-12)。

图3-11 隋至宋 邛窑碗

图3-12 隋至宋 邛崃十方堂窑出土碗造型汇总

砚的演变:在邛窑的文房用器中,瓷砚的造型演变最具有典型的时代性。邛窑的瓷砚出现较早,烧制历史长,从东晋开始生产,一直延续到晚唐五代。随着朝代的更迭器型也一直处在演变之中,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砚俗称砚台,不仅是书写、绘画研磨色料的工具,也被古代汉族文人视为文房雅玩之一。汉代时已出现了石质砚台,东汉刘熙《释名·释书契》所云:“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汉以后,随着浙江、江西、北方及四川青瓷的烧造,青瓷砚台也开始生产。“在此后晋至唐的600多年间,陶瓷砚一直是书画用砚的主角,承载着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8]砚的造型在各朝都有变化。三国两晋时期的瓷砚多为三足,足的形状有力士或熊形,东晋则多蹄足。砚面平坦,有方形和圆形两种。为防墨汁过快干涸,有的还附有砚盖。四川青羊宫窑生产的晋代三足圆形青釉瓷砚,其砚面光滑平坦,皆为三足,与晋代瓷砚的特征完全一致。南北朝时砚面开始突起,足的数量多至八个,四川青羊宫窑生产的八足圆形青釉瓷砚,砚面无釉、微凸,直径大至40厘米,在古代瓷砚中极为少见。隋唐时期,“邛崃固驿窑生产的盘形五足、八足砚形与长沙隋墓所出Ⅰ式砚形和青羊宫所出的Ⅱ、Ⅲ式砚形相似”[9],这一时期,一种在圆盘多足砚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独特造型的辟雍砚也开始流行。辟雍是古代天子讲学的地方。《礼制·王制》记载:“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类宫”。辟雍砚的砚面居中,研堂与墨池相连,砚台中心高高隆起,砚台四周留有深槽储水以便润笔蘸墨之用,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砚的下部用为数众多的珠足承托,并用一个圆环把各足连成一体,增加了足部的强度。当时的四川邛窑、浙江越窑、江西洪州窑等窑口都有青瓷多足砚和辟雍砚生产。如邛窑十方堂遗址唐代文化层中出土的Ⅳ式、Ⅴ式砚,均为典型的辟雍砚,砚身圆盘形,砚心平坦或中凹,周有水槽,下附10~13个兽形蹄足[10]。邛窑还率先把高温釉下彩绘用于辟雍砚装饰,如唐代邛窑黄釉彩绘环足辟雍砚,周围砚槽颇深,砚面从南朝的馒头凸起形变为中央微凹形,砚台注水后颇似微缩的“辟雍”,造型颇为精美。(www.xing528.com)

唐代还流行一种造型特殊的中小型砚台——箕形砚,“因似长方形箕而得名,又因砚尾端两侧向外撇似风字形,亦称风字砚。”[11]风字砚的造型独特,上圆下方,周围有沿,砚面平坦,靠近砚首部位有凹槽,用于储存墨汁,砚底箕口的一端有二足,使口部升高,保持砚面水平。邛窑的风字砚留存较多,不仅有当时流行的基本造型,还有使用彩绘进行装饰的彩绘瓷砚,甚至有将动物造型作为箕形砚的砚身,如唐代邛窑褐点彩蟾蜍瓷砚等。邛窑还有一种由箕形砚变形而来的方形砚,一端无沿,另一端专门设计了笔的插孔,整体用彩点装饰,体现了邛窑对文房用器的审美功能的重视。宋以后,以端歙为代表的优质石砚逐渐成为文人追求的目标,各地也纷纷开发当地砚石,石砚渐成主流。邛窑瓷砚也随之逐渐停烧(图3-13)。

图3-13 南朝至宋 邛窑砚台

通过比较可以看到,邛窑的器物设计具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其器型的演变,与同时期的瓷器形式演变保持着大体的一致性。如隋代至唐初邛崃固驿窑所出的侈口、深腹小饼足碗,“在隋代窑址、墓葬中有类似器型发现,在湖南长沙咸嘉湖初唐墓已有与之器型基本相同的Ⅰ式侈口、饼足碗和Ⅱ式侈口、饼足杯出土……邛崃十方堂窑所出的早期(唐代早期)碗中也有与之完全相同的器型发现。”[12]“邛窑的高足灯托为宽沿、深腹,与北方瓷窑烧的大体相同。炉为宽沿、深腹,下承以五兽形足,也与南北方各窑烧制的基本相同。邛窑的陶瓷砚为圆形,有滴足和多足之分,砚面平坦,与唐墓出土的瓷砚相同。”[13]这些器物与其他窑场产品形式上相同,具有共同的时代风格,并非巧合,而是不同时代器物发展演变的规律性反映,属于时代赋予的共性特征。同时,也表明邛窑一直与其他窑场之间保持着不断的交流。

另外,邛窑器型的演变在与时代特征保持同步的过程中还具有相对的滞后性。如成都指挥街唐宋遗址中出土的大量邛窑瓷器,“从整个瓷器的造型风格上观察,在中晚唐以前,主要是模仿外地并稍晚于外地,如西安地区天宝以后碗多圈足,晚唐时又流行撇口碗,唐越窑出产的碗,中唐时通行撇口碗,多璧形底,而在本遗址中,唐时极少见到璧形底和圈足,撇口碗在唐末以后才开始流行。罐、壶等器物的体身由粗壮变修长的过程也稍晚于外地。”[14]这是由于邛窑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作为非主流瓷器产地的西南地区的瓷窑,在接受其他窑系风格的影响的时候,必然出现这种短暂的滞后。这也反映了邛窑在发展过程中,的确较多地学习和吸收了外地瓷器的烧制工艺,尤其是在基本造型方面一直接受着主流瓷器审美的影响(图3-14、图3-15、表3-2)。

图3-14 唐至宋 邛崃十方堂窑出土器型分期汇总

图3-15 唐 唐代壶罐造型演变

表3-2 邛窑器物各时代的器型变化汇总表[15]

续表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