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节的指向,可谓“专注”。
专注——教学环节紧紧围绕预先定下的目标,毫无游移。
为了能较好地完成目标,课前,教师安排了“搜集资料、自主学习”的学习。教师设计了一份学案,让学生搜集背景资料的同时,教师也提供了同时期艾青和其他作家的作品,做合理的拓展和引导。在还未接触部编版教材“1+X”的观念之前,教师已经开始了这样的学习引导,难能可贵!
课中,教师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聊天导入 引出诗作
初读感知 熟读成诵
共研释疑 领会诗情
迁移拓展 提升认识
这几个环节的衔接,教师安排了很好的过渡语,形成了围绕教学目标有序学习的阶梯。(www.xing528.com)
比如,从“初读感知”到“共研释疑”的过渡:
同学们的背诵声音很洪亮,我看到许多同学背得还很投入,但是听起来还是缺少了那么一点打动人心的力量。为什么会这样呢?古人说得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触摸到诗人艾青的心灵深处,没有真正读懂:诗人爱的土地是什么样的土地?诗人又是如何表达他对土地的爱的呢?下面咱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两个问题。
此处教师做了好几件事:肯定的是学生的“声音洪亮”,很有分寸感,明确了学习的层次;提醒的是学生还要进入诗歌理解作者的情感,推进了学习的深入;提出的是学习的内容,教师丢出两个有层次的研究问题,引发了学习的兴趣。
再比如,“共研释疑”环节中两个研究问题之间的过渡:
同学们,咱们刚才通过探讨这些事物的丰富内涵、联系时代背景资料和诗人同时期的相关作品,我们感受到土地惨遭蹂躏、人们备受欺凌,人民心中的悲愤如河流般汹涌。而人民的抗争是如此振奋人心,给灾难深重的土地带来希望。
诗人深爱的仅仅只是这满目疮痍的土地吗?显然不是。他爱这土地,他更爱这土地上悲愤着的不断反抗着的给这土地带来无限美好希冀的人民。
此处教师将思考的深度,从文字所描绘的画面带到画面中包含的情感中——从“入画”到“入情”,教师要学生的目光变得更加细致、情感变得更加细腻。理解,也有一个从内容到情感的过程,教师希望学生明白这种逐层入境的过程对于读懂一部作品、读懂一个作者的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