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转换思维:畅通阅读与写作之道

转换思维:畅通阅读与写作之道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个通道中游走,才能顺利完成阅读和写作的思维转换。能否将“段子”作为写作的好范本?——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试卷上所有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怎么可能不再教学?纠正了观念,我们的教学就能正确处理好输入与输出的关系。

转换思维:畅通阅读与写作之道

语文学习中的阅读和写作从来都是无法截然分开的,它们之间的联系恰如一座金字塔的基座与顶端:阅读,是从基座走向顶端,逐渐提炼概括核心语意的思考过程;写作,是从顶端走向基座,围绕核心语意有条理地展开并逐渐丰富的表达过程。两者的通道若是畅通了,语文学习就能游刃有余。

这节课,教师就希望打通两者的通道,从而改变教学思维。

1.从语文思维的角度看语文教学。

阅读理解文本的第一步——让阅读文本成为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载体,这是模仿写作的基础——输入为输出而生。

阅读理解文本的第二步——让阅读文本成为写作的模仿范本,这是理解作者如何审视世界、如何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感受——输出成为输入的成果。

在这个通道中游走,才能顺利完成阅读和写作的思维转换。

2.从教材中挖掘教学的资源。

事实上,我们的教材里有太多资源,可以完成从输入到输出的蜕变。许多课文的主题和内容之间的联系,能给学生诸多写作上的启发,有很多点是值得深入思考,作为写作借鉴的。

比如:

《济南的冬天》,围绕“温晴”,文章内容的展开与主题的关系。

《秋天的怀念》,围绕“好好儿活”,文本前后情节的跌宕形成的力量上的反差与主题的关系。

散步》,围绕“对生命的思考”,每一种画面的选择、每一处表达的深意与主题的关系。

《走一步再走一步》,关注主人公心理活动的逻辑线与文本主题的吻合。

《植树的牧羊人》,围绕“一生做好一件事”,文中的多处暗示、多处铺垫与点题之间的关系。

《再塑生命的人》,如何突出“再塑生命”的主题、如何展现“再塑生命”的过程。

……

为了学习写作而解读这些作品的时候,重点就在于对写作思维逻辑的探寻。

3.从孩子喜欢的生活中获取启示。

走出教材,走进生活,我们会发现更多学习写作的契机。

比如:看《脱口秀大会》,别让孩子们只是笑笑而已,可以思考的问题很多:固定的主题,如何用五分钟的段子演绎?能否将“段子”作为写作的好范本?

其中最值得思考的是:优秀的选手的创作思维和创作方式,有哪些值得借鉴?比如王勉,可以学习他如何围绕一个话题选取素材,因为无论比赛有没有主题,他都有自己的明确主题;比如李雪琴,可以学习她如何围绕一个话题选取恰当的角度组织素材;比如周奇墨,可以学习他如何围绕一个话题转换说话内容,形成自然的过渡;比如何广智,可以学习他如何将一个与主题相关的片段细细描摹、得体展开……要让学生在自己的兴趣中,找到表达的快乐。(www.xing528.com)

这节课围绕“输入与输出”做文章,但是对这个话题越是探究深入,越是能发现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对“输入与输出”这个话题的探讨,重点思考的应该是这个问题:为了“输出”,应该怎么“输入”?

安排什么学习素材?如何剖析学习素材?模仿的重点是什么?……这些都需要静心考虑、精心选择、用心设计。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我们要模仿的,不是形式和框架,而是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

比如九年级上册的“活动·探究”单元,如何学习这个以诗歌为载体的单元?我们必须明确:

阅读——读的不是诗歌,而是写诗的人如何感受生活、如何选取恰当的角度表达对生活的理解……

写作——形式上是写诗歌,本质上是书写个人对生活的理解、展示个人理解生活的不同角度……

这样的读和写,才是对思想成长的最好的培养。

千万不可为了写诗而写诗,矫揉造作是虚假的读和写。就像目前的考试,为了写作文而“精心制作”形式化的框架作文。

2.为了保证“输入与输出”这个过程的通畅,重点把握的应该是这个问题:为了“输出”的有效性,应该思考什么?

应该思考表达的目的是什么。因为只有明确表达目的,才能做好选材和确定表达重点;应该思考要怎样的表达效果?因为只有明确表达意图,才能安排好组材原则和组材次序。

无论呈现哪一种文体,背后都是写作的逻辑思维在主导表达方向和表达效果。确认了这一点,我们的写作教学就活了,而不是生搬硬套写作模式。表达的目的性、表达的针对性,将成为构思文章的前提。

3.“输入与输出”这个话题的基础,是对理解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学中的“输入”要做的更多的工作是对文字内涵的理解。

恰如这一课对“勇气”内涵的诠释,也如中考作文题里对“担当”两层含义的解说。

然而,日常教学中常常存在一些误区:

比如,有老师以为,第一题不再考查汉字读音和字形,就不必教学汉字和拼音了,更不需要听写检查了。——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试卷上所有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怎么可能不再教学?

再比如,取消机械记忆类的考查,不等于不需要积累记诵,这些基础的夯实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考试题目的设计是能力立意、素养立意,学生的考试作答则全是使用最基础的字词句、表现出来的则全是理解运用字词句的能力和素养。

没有哪一道考题是孤立存在的,也没有哪一个考点是脱离语文教学的基础而存在的,更没有哪一道考试题是脱离语文教学的本质而存在的。

纠正了观念,我们的教学就能正确处理好输入与输出的关系。

老师们都希望能改变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杨敏老师这节课,就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希望它能改变目前作文教学的一些错误做法,不要再用模式、用框架去限制孩子们的思想的成长,甚至用公文式的语言系统去窄化孩子们的语言发展,让表达变得生动起来。

让孩子们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增长智慧;让孩子们在写作中锻炼大脑,建构逻辑系统。引导孩子们从“有意思”的生活写起,逐渐走向写作“有意义”的生活。先让孩子们看见生活的趣味,才能让阅读和写作都变得有趣味,孩子们才愿意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当思考能力逐步成长的时候,孩子们才会感受到活着的快乐,从而热爱生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