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数学应用题中的代数模型探究

小学数学应用题中的代数模型探究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归纳起来,小学数学应用题的代数型数学模型,主要有两种,即线性组合式、倍数比例式。小学数学里,大量出现ax+by的模型。这一问题的代数模型是:设李大妈买了x只苹果,橘子3x只。(三)小学数学应用题中的函数模型小学生学的是很初等的数学,但作为教师要有高观点。受张景中先生的启示,笔者对小学应用题的题型做了一些探究,尝试构建小学数学应用题的函数模型,“多题一解”形成通解。

小学数学应用题中的代数模型探究

从算术向代数过渡,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极为重要的转变阶段。从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性的角度看,算术的方法、列表的方法都不失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是,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说,代数的思考是在抽象层面上的思考,代数的方法具有一般性,是通性通法,属于较高层次的思维,因此在小学的高年级,应该引导学生从算术的思考逐步地过渡到代数的思考,逐步地从非形式化的水平上升到形式化的思考,从建立算术模型逐步过渡到建立代数模型。当然,任何事物都必须保持一个适当的“度”。用代数方法完全取代算术方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算术方法有它独特的实用价值和思维训练价值。数学问题的算术模型和代数模型各有所长,应该相互融合,而不是彼此排斥。没有算术的第一步,就难有代数的第二步。如果使得算术与代数完全脱离,使得学生没有对比,看不出算术的缺点和代数的优点,体会不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那么代数也是很难学好的。

小学里的数学知识有限,没有乘方、开方,指数、对数、三角比等概念。因此,从代数的观点来看,所涉及的数学模型都是“线性关系”和“反比例关系”,即问题中的未知量(或者自变量)x都是一次的;或者是线性的正比例关系;或者当变量x出现在分母上,呈现反比例关系。

归纳起来,小学数学应用题的代数型数学模型,主要有两种,即线性组合式、倍数比例式。

(一)线性组合式的模型

1.两积之和的模型

形如ax+by=c的模型,其中有5个不同的量,有些已知,有些未知,通过各种不同的组合形式形成具体问题的数学模型。小学数学里,大量出现ax+by的模型。到商场购物,买两样东西,单价为x、y,数量分别是a、b,那么总付款数就是ax+by。完成一项任务,两组的工作效率为x、y,工作时间分别为a、b,那么总任务为ax+by。鸡兔同笼里的代数关系也是(x、y分别是鸡数和兔数):2x+4y=总脚数,x+y=总头数。

2.两商之差的模型

形如a÷b-c÷d=f的模型,其中也有5个不同的量,有些已知,有些未知。

例如:

(1)有一个皮鞋店,原来计划12天生产120双皮鞋,实际每天比计划每天多加工2双,实际加工多少天?(120÷x-120÷12=2)

(2)有一笔钱,可以买6千克水果糖,如果买单价贵3元的奶糖就要少2千克,这笔钱有多少钱?[x÷(6-2)-x÷6=3]

(3)甲乙两车同时由A地开往相距600千米的B地,甲车每小时比乙车多行50千米,当甲车到达B地时,乙车行了400千米,甲到达乙地用了多少小时?(600+x-400÷x=50)

当看到这些应用题时,要求学生能够去除一些非本质的属性,触及数量之间的基本结构:两商之差。无论是速度、单价还是工作效率,上述三个问题在代数思维的训练基础上,其数学模型都是a÷b-c÷d=f。两商之差的模型,从数学上看,依然是线性组合的样式,只不过求单位时用除法,比较大小时用减法而已。

(二)倍数比例式的数学模型

小学数学的乘法和除法,其实就是倍数的问题。乘大于1的正整数是增大,除大于1的正整数是缩小。乘一个正分数,就是放大“分子”倍,或者缩小“分母”倍。

例如:

李大妈去买苹果和橘子,苹果的只数是橘子的,如果10只苹果换成10只橘子,那么苹果的只数相当于橘子,李大妈买了多少个橘子?

这一问题的代数模型是:设李大妈买了x只苹果,橘子3x只。那么,7x-70=3x+10,于是x=20。

分析与解:如果这一题用算术解法,因为苹果的个数发生变化,解题遇到困难,抓住苹果和橘子的总数不变作恒等变形:之前苹果个数是苹果和橘子总只数的,后来苹果个数是苹果和橘子总个数的,这样就能很快发现本质关系:的差是由苹果少了10个造成的,所以苹果和橘子一共为

这里的算术解法的特殊性和技巧性太强,超出一般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代数解法却具有通性。

(三)小学数学应用题中的函数模型

小学生学的是很初等的数学,但作为教师要有高观点。英国著名数学家阿蒂亚说过:“数学的目的,就是用简单而基本的词汇去尽可能多地解释世界”,“如果我们积累起来的经验要一代一代传下去,就必须不断努力把它们简化和统一。”著名数学家张景中一直致力于把数学变简单一点,把难的变成容易的,把高等的变成初等的。他认为,高等的与初等的数学之间没有必然的鸿沟。把变量和函数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和寓理于算的思想结合起来,往往能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张景中先生认为函数思想最重要,他力图用函数的思想让小学生来学数学,他认为这样会使小学生学习数学变得容易,因为用函数去思考,更能让小学生理解问题的实质。这样过去曾经使成年人困惑的问题,在以后的年代,连孩子都容易理解。他提出,小学数学里有很多应用题,解题的思想方法常常是因题而异。可不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一下,用一个思想来解决各种各样的题目呢?受张景中先生的启示,笔者对小学应用题的题型做了一些探究,尝试构建小学数学应用题的函数模型,“多题一解”形成通解。

对于小学数学应用题一般都可以这样去解:先将要求数假设为0,与实际结果比较构造一个数量差;然后再探寻要求数每增加1,上述数量差的变化规律;最后看要求数需要增加到多少,才能使这个数量差缩减为0。

例如:

例1:阳光小学一学期四年级38人和五年级32人共向学校图书馆借书408本,已知四年级平均每人比五年级每人少借4本。四、五年级平均每人各借书多少本?

分析与解:假设四年级平均每人借书的本数为0,那么五年级平均每人借书的本数为4本。而四年级38人和五年级32人共借书4×32=128本,比实际少408-128=280本。

四年级平均每人借书的本数增加1本,则五年级平均每人借书的本数也增加1本,那么四年级38人和五年级32人共增加38+32=70(本)。即上述数量差缩减280本。

四年级每人借书的本数要增加到多少本,才能使“280本”这个差缩减为0呢?280÷70=4(本),即四年级平均每人借书4本,而五年级平均每人则借书4+4=8(本)。(www.xing528.com)

综合算式:四年级每人借书(408-32×4)÷(38+32)=4(本),那么五年级每人借书4+4=8(本)。

例2:某食堂原计划30天用完一批大米,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用36千克,结果24天就用完。原计划每天用多少千克?

分析与解:假设原计划每天用大米的千克数为0,那么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用36千克。而实际用大米的总千克数比原计划用大米的总千克数多36×24=864(千克)。(两者实际应相等)

原计划每天用大米的千克数每增加1千克,则实际每天用大米的千克数也增加1千克,那么原计划用大米的总千克数增加30千克,实际用大米的总千克数增加24千克,上述数量差缩减30-24=6(千克)。

原计划每天用大米的千克数要增加到多少千克,才能使“864千克”这个差缩减为0呢?864÷6=144(千克),即原计划每天用大米144千克。

综合算式:36×24÷(30-24)=144(千克)。

例3:鸡比兔多4只,兔脚比鸡脚多24只。鸡与兔各有多少只?

分析与解:假设兔的只数为0,那么鸡有4只,而兔脚比鸡脚少2×4=8(只)。实际上,兔脚比鸡脚多24只,两者相差8+24=32(只)。

兔的只数每增加1只,则鸡的只数也增加1只,而兔脚增加4只,鸡脚增加2只,上述数量差缩减4-2=2(只)。

兔的只数要增加到多少只,才能使“32只”这个差缩减为0呢?32÷2=16(只),即兔有16只,则鸡有16+4=20(只)。

综合算式:兔子的数量为(2×4+24)÷(4-2)=16(只),鸡的数量为16+4=20(只)。

例4:静静和亮亮折纸花,静静折的是亮亮的2倍,如果静静再折8朵,亮亮再折1朵,那么静静折的纸花是亮亮的4倍。静静和亮亮原来各折了多少朵?

分析与解:假设亮亮原来折的朵数为0,则静静原来折的朵数也是0,静静再折8朵,亮亮再折1朵后,静静折的不是亮亮4倍,而是比亮亮的4倍多8-1×4=4(朵)。

亮亮原来折的朵数每增加1朵,则静静折的朵数增加2朵。而再折后,静静增加2朵,亮亮的4倍增加4朵,上述数量差缩减4-2=2(朵)。

亮亮原来的数量要增加到多少朵,才能使“4朵”这个差缩减为0呢?4÷2=2(朵),即亮亮原来折了2朵,而静静原来折了2×2=4(朵)。

综合算式:亮亮折的朵数为(8-1×4)÷(4-2)=2(朵),静静折的朵数为2×2=4(朵)。

例5:商场以每台4500元购进一批空调,售价为每台6200元,当卖出这批空调的时,不仅收回了全部成本,而且已获利27600元。这批空调一共有多少台?

分析与解:假设这批空调的台数为0,那么卖出时,收回全部成本,比实际少获利27600元。

这批空调的台数每增加1台,则可以多获利6200×-4500=460(元)。

这批空调的台数要增加到多少台,才能使“27600元”这个差缩减为0呢?27600÷460=60(台),即这批空调一共有60台。

例6:商场购进电视机冰箱共240台。电视机卖出,冰箱卖出15台后,剩下的两种台数相等。商场购进电视机和冰箱各多少台?

分析与解:假设电视机的台数为0,那么冰箱有240台,卖出后,冰箱比电视机多剩下240-15=225(台)。

电视机的台数每增加1台,冰箱的台数就减少1台,卖出后,电视机多剩下1-,而冰箱少剩下1台,上述数量差将缩减(台)。

电视机的台数要增加到多少台,才能使“225台”这个差缩减为0呢?225÷=150(台),即电视机有150台,而冰箱有240-150=90(台)。

综合算式:电视机的台数为(240-15)÷(1-+1)=150(台),冰箱的台数为240-150=90(台)。

以上这些例题都有其他解题思路,但把它们转化成函数模型进行解答,虽然不一定是它们的最简解法,却具有一般性,是它们的“通解”,这个思路能解决许多问题,正如张景中先生所说,是“大智若愚”。找寻使函数值符合一定要求的自变量,也就是解方程,方程本质上是函数的逆运算。代数模型和函数模型,是一个事物的两面,都是大智慧,贯穿数学的所有领域

分类模型、算术模型、代数模型、函数模型既是逐步递进,又有交叉。小学里一般以算术模型为主,但是如果小学数学应用题都以函数模型来建立,它将会使许多小学生觉得应用题很简单,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将是一个巨大的改革,本书只是对其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