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树立全球视野的教育史观

树立全球视野的教育史观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即21世纪中国的教育史研究应该融通古今中外的教育事迹研究,融通过去、现在与未来教育的研究,融通狭义的教育历史研究、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研究。

树立全球视野的教育史观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使我国的教育史学科在21世纪得到更加健康、更加蓬勃的发展,必须革除那些不适应21世纪教育科学和教育实践发展需要的旧观念,明确树立21世纪教育科学和教育实践发展所需要的新观念。需要树立的新观念较多,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突破狭隘的教育史观,树立大教育史观。

在人们的心目中,乃至在一些教育史研究者的心目中,教育史就是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的教育事迹,特别是1949年以前的教育事迹,它与教育理论、与刚刚完成和将要完成的教育实践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教育史研究者应该成天在故纸堆中去梳理陈旧的史实,而不应该研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与理论。应该说,在故纸堆中去梳理陈旧的教育史实是教育史学科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但这不是教育史学科唯一的工作。教育史学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应该是站在历史的角度去审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与理论,故研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与理论也是教育史研究者应该从事的工作之一。

之所以认为教育史学科不仅应该研究过去的教育事迹,而且应该关注或研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与理论,是因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它本无时间的下限,同时历史科学所涉及的领域很广,甚至可以说它无所不包。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自然史,即所谓的自学科学,我们在这里不谈;我们所需要研究的是人类史,因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排除人类史。”[1]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推论,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未来都属于广义的人类史,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都属于广义的历史科学。那么可以说: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属于广义的教育史或大教育史,只不过教育史的基础是过去的教育事迹;教育科学的各个方面都属于广义的教育历史科学或大教育史学,只不过教育史学科研究基础或重心在于过去的教育事迹。虽然教育史基础和教育史学科的研究重心都在于过去的教育事迹,但这绝不意味着教育史学科不应该关注和研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和理论。这么来认识教育史和教育史学科,才符合历史的真义。因为教育的现在及不久的未来都与过去有着千丝万缕的、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且都将很快地成为过去或狭义的历史;教育科学的各个方面都与教育史学科有着必然的联系,没有教育史学科及其所揭示的教育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的支撑,教育科学的其他分支学科就不可能存在。(www.xing528.com)

概而论之,教育史学科与教育科学的其他分支学科发展的最高境界必然是浑然一体、难分彼此的。也就是说,教育史学科与教育科学的其他分支学科的最高目标都应该是发展教育科学理论,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只不过其研究的出发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此乃《易》之所谓:“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2]

根据大教育史的观点,教育史这一学科不仅要研究已经过去的教育事迹,而且应当关注和研究教育改革的现实与理论。只不过与纯粹的教育理论研究及教育实践研究相比,教育史学科侧重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研究教育改革的现实与理论。如果人们特别是教育史研究者们都认为教育史学科仅仅应该关注早已过去很多年的教育历史,而不应该同时关注和研究教育改革的现实与理论,那无疑是在教育史和教育改革的现实与理论之间划了一条鸿沟,人为地割裂了几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将把整个教育史学科禁锢在一个狭小的领域,将使教育史学科缺乏生机与活力,难以充分发挥教育史学科对于促进教育改革实践与教育改革理论快速健康发展的作用。这不仅不利于教育科学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教育史学科本身的发展。因此,在21世纪,中国的教育史学界应该树立大教育史观,或者说,21世纪中国的教育史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突破狭义教育史的限制,全面开展大教育史的研究。即21世纪中国的教育史研究应该融通古今中外的教育事迹研究,融通过去、现在与未来教育的研究,融通狭义的教育历史研究、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研究。以狭义的教育史研究为出发点,向着发展21世纪的教育科学理论、推进21世纪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的方向奋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