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视角与声音的统一与分离:实现最佳优化方案

视角与声音的统一与分离:实现最佳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常我们会认为,故事是由叙述者来看、来讲的,也就是说叙述视角与叙述声音是一致的。在简单的叙事中,尤其是初学叙事文的新手作者的作品中,一般都是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所见、所闻、所感,通常故事的观察者(视角)就是故事的叙述者(声音),这种情况我们称为叙述视角与声音一致。视角与声音在时间上的差异表现为叙述者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评价,显示出人物的成长变化过程。

视角与声音的统一与分离:实现最佳优化方案

叙述视角与叙述声音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通常我们会认为,故事是由叙述者来看、来讲的,也就是说叙述视角与叙述声音是一致的。比如,在叙事散文散步》中,由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故事,文本中故事的发展也是从“我”的角度观察出来的,着重写了“我”的所思所感。这时,故事的观察者(视角)与故事的叙述者(声音)是一致的。在简单的叙事中,尤其是初学叙事文的新手作者的作品中,一般都是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所见、所闻、所感,通常故事的观察者(视角)就是故事的叙述者(声音),这种情况我们称为叙述视角与声音一致。但在有些叙事作品中,叙述视角与声音并不完全一致,谁看与谁讲之间是有区分的,上文在故事空间与叙述视角中举过《凡卡》一文的例子,其中凡卡在写信前观察周围环境这一片段中,叙述视角与声音就不是一致的。在这段描述中,鞋匠作台的空间是借助人物凡卡来感知的,因此可以说叙述视角是人物凡卡的,但这段话是由叙述者讲出来的,因此声音是叙述者的。叙述者转述和解释人物看到和想到的东西,双方呈现分离的状态。

视角与声音差异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有时间差异、智力差异、文化差异道德差异等。时间差异使叙述者对往日的行为做出更为理性的评价。如朱自清的《背影》中,以年轻的“我”的视角来看,父亲说话做事是不合时宜的,叙述者(此处也是人物)的声音却是当下的“我”的声音,叙述者用反讽式的语气“聪明”来评价从前的“我”对父爱的不理解。视角与声音在时间上的差异表现为叙述者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评价,显示出人物的成长变化过程。

视角与声音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首先,视角必须依靠声音来表现,通过叙述者的话语,读者才能得知叙述者或人物的观察体验与感受,如上文《凡卡》的例子;其次,声音往往受视角的限制。视角规定声音该叙述什么,不该叙述什么,当视角没有落在某一人物身上,声音就无法表现这一人物的感觉。比如,《水浒传》“智取生辰纲”中,在写杨志等人押送“生辰纲”时,采用的就是杨志一行的视角,这一视角规定了他们的观察体验与感受的有限性。在杨志一行眼中,吴用一干人就是七个卖枣子的客人和一个卖酒的汉子,自然不知道酒里怎样被下了蒙汗药。读者追随杨志的眼光身临其境,直到最后叙述角度又转换为全知视角,揭开了谜底,读者才恍然大悟。全知视角转换为有限视角时产生的悬念感,则会使同样的故事变得更为曲折,吸引力大大增强,有效提升艺术效果。(www.xing528.com)

总之,视角与声音既有区别又相互依存、相互限制,由此构成了人物与叙述者的距离,构成了叙述的层次或空白,使叙事作品的意涵更加丰富,叙事效果更加引人入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