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绘画教学中的内模仿体验应用

幼儿绘画教学中的内模仿体验应用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模仿说的发展演变,现今所说的“内模仿”是指运用审美移情来达到主观生命与对象形式的完全融合。内模仿体验教学法即是运用生动多元的形式为绘画对象和幼儿搭建起沟通的桥梁,拉近幼儿与绘画对象的距离,形成“泛灵”的感知,从而得到生动的画卷。

幼儿绘画教学中的内模仿体验应用

刘娟

绘画对于幼儿而言是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和语言,是生命的本真。[1]幼儿绘画是将对世界的感知感受用艺术语言进行的表现表达,幼儿绘画教学的过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由外而内的感受和吸收,第二部分是由内而外的创作和表达。因此,要先感知再表达,感知是幼儿绘画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感知、感受生活环境中的美是幼儿绘画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一、内模仿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幼儿绘画发展的价值

“模仿说”起源于古希腊,一直盛行于西方,它是古希腊哲学美学关于艺术的起源与本质的理论。“模仿说”认为艺术是对自然和生活的模仿, 自然和生活是艺术的源泉。随着模仿说的发展演变,现今所说的“内模仿”是指运用审美移情来达到主观生命与对象形式的完全融合。

幼儿绘画处于涂鸦期、象征期和图式期前段,这一阶段幼儿绘画的特点是画所“知”而非所“见”。如何让幼儿扩展所“知”,不再“画苹果就是又圆又红”,画大树即是“圆圆树冠加树杈”?这需要外界提供大量的材料让幼儿观察、感知,体验情感,在丰富其“感”的过程中使之获得大量的“知”。那么是不是摆上几个物件让孩子写生似的观察、模仿就能丰富其感知呢?显然不是。幼儿的学习特点决定了其学习方式必定是游戏化的、有趣的、能激发参与欲望的。内模仿体验教学法即是运用生动多元的形式为绘画对象和幼儿搭建起沟通的桥梁,拉近幼儿与绘画对象的距离,形成“泛灵”的感知,从而得到生动的画卷。

二、内模仿体验教学法的基本策略及运用

幼儿的“泛灵”为内模仿教学法提供了心理依据和有利条件。幼儿绘画教学的“内模仿”是指通过故事描述、音乐感染、角色表演、形象(图片或实物)联想等方法,让绘画对象生动起来、“活”起来。在这种拟人的状态下,使绘画对象成为一个可以与幼儿沟通交流的“人”,从而让幼儿在行为模仿这种“外模仿”的过程中产生积极情感,对绘画对象进行从外而内的感受和吸收。

(一)音乐感染激情法

音乐感染激情法就是运用与绘画对象和内容相关的歌曲或韵律,通过联觉效应,让幼儿充分感受歌曲或韵律的形象和情绪,将不具象的绘画对象“呈现”出来。

例如中班绘画活动“心的颜色”,这是一个颜色感知的活动,即用各种颜色来代表各种情绪。首先分析此活动的内容,情绪即属于不具象的表现对象,活动要通过颜色这一载体将情绪具象化。其次分析幼儿的特点,中班幼儿对情绪的感知经验还不是很丰富,因此要根据情绪名称来进行表现表达是非常困难的。活动引入部分运用歌曲《表情游戏》将各种情绪生动地呈现,让幼儿将各种情绪与名称对应,调动起已有的情绪经验。绘画活动中逐一播放《金色狂欢》《命运交响曲》《悲伤小夜曲》《蓝色多瑙河》等带有情绪特点的音乐,将喜、怒、哀、乐等情绪有画面感地呈现出来,让幼儿去感受和吸收情绪所带来的感受。从而把听到的感觉与对色彩的感知联系、对应起来。

运用音乐感染激情法选用音乐的关键:

第一,形象性。使用之前先深入分析绘画的题材和内容,选择易于将绘画对象具象化、生动化的,具有场景感的音乐。

第二,互动性。选取的音乐要有互动性、表现性,可以与角色扮演等形式融合起来,将感染激情调动得更彻底。

(二)故事描述激趣法

故事描述激趣法是通过故事演绎的形式将绘画对象想象空间扩大,为幼儿创作提供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幼儿通过改变绘画形象的形状、颜色、功能等,不加约束、灵活自如地满足自我表现和创作的需要。

例如中班艺术活动“伞的梦想”,活动目的是幼儿能在伞状的结构基础上进行创意想象,发展幼儿的发散思维。如何激发幼儿的想象?教师将伞的功能、颜色、结构进行童话创编,让幼儿从听觉、视觉中开始感知,产生愉悦的情感,从而产生通觉。

故事内容如下:

一群五彩缤纷的伞,正做着五彩斑斓的梦……

老大心地善良,它不忍见交警叔叔、摆水果摊的阿姨没有打伞,遭受着日晒雨淋,于是变成了一把晴雨伞,为交警叔叔、摆水果摊的阿姨遮阳挡雨。

老二喜欢大自然,所以它变成了方方的遮阳伞,伫立在草地上,天气好的时候,人们总喜欢在它旁边嬉戏欢笑。

老三喜欢热闹,它最喜欢和小朋友在一起,于是它变成了大大的彩虹伞,小朋友在它身下躲藏,躺在它身边晒太阳,小朋友笑了,它也笑了。

老四喜欢大海,所以它把自己吹得鼓鼓的,搭上快艇,和人们一起去冲浪。看着海涛翻涌,听着海鸥鸣叫,吹着徐徐海风,这日子真美妙!

老五和老四一样喜欢冒险,不过它不喜欢海洋喜欢高山,你看它把自己的样子也改变了,变成长长的弯弯的滑翔伞,在高空鸟瞰世界。高山变矮、老鹰做伴,玩的就是心跳。(www.xing528.com)

老六陪着一位爱美的小姑娘,它把自己变成了漂亮的蓬蓬裙,随穿着它的小姑娘一起翩翩起舞,美极了!

老七很爱装酷,它把自己刷成银白,变成了照相机前的反光伞,和摄影师一起拍下一张张美美的照片。

当幼儿对个性迥异的伞感到新奇好玩时,我再用“咒语”把幼儿变成小伞,这样通觉转化为移情,顺利地将伞“附体”于幼儿。水平较低的幼儿会模仿加工故事中的素材,水平较高的幼儿则更富于奇思妙想。但无论哪种绘画水平的幼儿,都开始关注画面内容的丰富性,而不停留于单一的物体表现。

运用故事描述激趣法讲述故事的关键:

第一,鲜活。讲述故事时,注意语音语调的运用,绘画对象的形象才生动鲜活,拟人化的口吻更能激发“泛灵”阶段幼儿的想象。

第二,详尽。尽可能详尽地描述,通过细节描述,不仅能生动刻画对话对象,而且也能大肆渲染绘画背景,这样更有利于幼儿调动相关经验,暗示幼儿要将背景画出来内容才更丰富。

(三)角色表演理解法

角色表演理解法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将幼儿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经验注入绘画对象中,从而达到人物合一的境地。

比如:大班绘画活动“千姿百态的树”,幼儿要绘画出树的千姿百态,就得认知并感受到树的不同形态。活动引入部分设置情境“树的展示会”,幼儿扮演成树,在欢快的音乐中摆动身体进行各种姿态的造型,用肢体动作表现出前期观察到的不同状态、姿态的树。有的弯曲,有的笔直,有的聚在一起,有的孤傲高大,有的树冠奇特,有的枝丫稀疏……通过树的角色扮演,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绘画的情趣和愿望,在此过程中幼儿对树的不同姿态也会有初步的认识。

通过角色表演理解法进行角色扮演的关键:

第一,生活性。要能引起幼儿的共鸣,激发幼儿扮演的兴趣,无论是角色内容还是角色情感都应该来源于幼儿生活。贴近生活、吸引幼儿,幼儿才会乐意表达。

第二,可变性。角色扮演的内容和形式是丰富可变的,不同于剧本表演按既定的角色情节进行再现,而是角色体验式,它容许表演者通过多元的方式进行多元的表现。

第三,场景性。为了帮助幼儿深入地进入角色,必要时要用到一些辅助材料,比如头饰多媒体影音、丝巾等,打造易于让幼儿体验角色的场景。

(四)形象联想唤醒法

形象联想唤醒法是指通过实物或者图片丰富幼儿对绘画对象的感受和认知,从而扩充幼儿的所知、唤醒幼儿的所感。

例如中班绘画活动“特别的我”,幼儿首先通过照镜子等方式了解了脸部五官这一实体的轮廓及位置,但如何把五官表现得生动有趣,突出特点呢?孩子们无从下手。这时需要外界提供大量的图片给予幼儿创作的丰富刺激。孩子眼中的五官都大同小异,只有在做不同表情时才有些许变化,因此需要将不同表情的图片给予幼儿感知观察。不同人对于五官的表现手法也有不同,因此大家各自的自画像又给予了幼儿绘画表现方式(写实、夸张、几何抽象、简单概括等方式)的启示。有了表情、表现方式上的大量感知,幼儿表达的选择和创作想象空间才能更大。

通过形象联想唤醒法进行形象选择的关键:

第一,真实性。尽量提供实物或者是实物的图片,杜绝简笔画的出现。因为简笔画、卡通画都已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属于抽象形象,不适合幼儿学习认知的需求。

第二,丰富性。既然是为了扩展幼儿对绘画对象的既定认知,那么提供的形象就应该是丰富多元的。

“内模仿体验”让幼儿充分感知绘画对象的形象,体验绘画对象的情感,激发对绘画对象的想象,为幼儿绘画教学中由外而内和由内而外两个过程之间搭建起良好的桥梁。

【注释】

[1]孔起英.幼儿园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