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园教学中身体类游戏的应用

幼儿园教学中身体类游戏的应用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引导每一个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游戏中,对幼儿本身身体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同时在游戏中,教师还应当要指出多挪结躲艾游戏所蕴藏的安全教育。

幼儿园教学中身体类游戏的应用

(一)布依糠包游戏

布依糠包游戏,又称“丢糠包”,属于典型的身体类游戏,是广泛流行于黔西南盘江地区的青年男女互相传递情意的游戏,其玩法类似于人们熟悉的“丢沙包”的游戏。[8]

在“丢糠包”游戏中,儿童分为两队,其中一队投掷糠包,以扔中对面儿童为目的,另一队则以躲避糠包为目的。儿童在投掷糠包以及躲避糠包的过程中,其身体走、跑、跳、攀、爬等基本动作技能得以充分的练习与发展,同时,在兴趣盎然的游戏中,儿童积极交流游戏经验,相互鼓励、通力合作、各司其职以达成游戏目标,获得游戏的优胜。

因此,无论是从社会参与还是自主发展上来看,布依糠包游戏对于儿童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1.布依糠包游戏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改编

如前所述,布依糠包游戏的玩法类似于“丢沙包”的游戏,同时,布依糠包游戏也是青年男女相互传递情意的游戏,人们通过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糠包来进行相互之间的社会交往。因此,若要将其引入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应当保留布依糠包对发展游戏者身体素质、动作的重要价值,以及布依糠包游戏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交往价值。

(1)游戏准备。

蜡染或织锦花布作为布包,棉籽、粗谷糠作为填充糠包的填充物,颜色亮丽的丝穗、彩带作为流苏装饰。

(2)游戏指导。

第一,帮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制作幼儿自己喜爱的多姿多彩的糠包。

第二,帮助幼儿积极地参与游戏,让幼儿愿意与同伴共同协作、配合,完成布依糠包游戏。

第三,在布依糠包游戏中,帮助幼儿充分地应用走、跑、跳等基本动作完成游戏,发展其身体能力。

2.布依糠包游戏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评价

布依糠包游戏,是典型的体育游戏活动,也是艺术游戏活动,要从幼儿身体发展和艺术素质发展方面进行评价。但是仍然需要看到的是,在布依糠包游戏中,无论是从身体发展方面,还是从艺术素养方面,都需要重视幼儿在游戏中是否充分地发挥了想象力、创造力,即幼儿在制作糠包的过程中是否发挥想象力去完成独具特色的糠包。在丢糠包的游戏中,幼儿须与同伴发挥创造力、想象力,充分地协作配合,才能完成布依糠包游戏。

(二)梭木头游戏

梭木头游戏,是彝族地区的一种游戏。“梭”意指抖动着传递,“木头”则是指参加游戏的儿童,梭木头就是儿童们梭动自己同伴的一种游戏。

玩游戏的人越多越好,分两队排好,对面的人用双手互相扣住握紧,形成人形链条,然后一个小孩趴在链条一端,大家依次抖动手臂将其向另一端传递,直至末端。该游戏的要点,一方面在于配合,组成人形链条的儿童需要密切配合,依次抖动;另一方面,还需要被梭动的儿童充分信任组成人形链条的同伴,处于放松状态下,方能顺利地完成游戏。

游戏对于儿童身体发展有促进作用,同时,游戏中儿童相互之间的团队合作、相互信赖的团队信任等会得到极大的发展。

1.梭木头游戏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改编

木头游戏的开展需要团队精神以及密切的团队协作,因此其在被引入幼儿园教学活动之后,对于幼儿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培养有极高的价值。但是,游戏的进行主要依赖幼儿个体,幼儿身体发展的不完善需要教师高度注意游戏中对幼儿的安全保护与安全指导。

因此,梭木头游戏的改编,可以选择宽阔的户外草坪或者塑胶场地。增加组成人形链条的幼儿人数,以保证游戏活动的安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之下,充分发挥梭木头游戏本身的对幼儿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的促进作用。

(1)游戏准备。(www.xing528.com)

宽阔且安全的户外游戏场地,人数以不少于9人为宜。

(2)游戏指导要点。

第一,指导教师在活动开展之前要提出必要的安全要求,比如游戏时要遵守秩序,不要推挤,组成人形链条的游戏者要互相握紧等。在活动开展期间,教师应加强保护,注意观察幼儿的动作状况和行为表现,随时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第二,指导教师在活动中鼓励儿童积极地参与游戏,使之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帮助游戏中的幼儿通过团队协作完成游戏,培养其团队精神、团队信任,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2.梭木头游戏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评价

梭木头游戏是以游戏者本身作为游戏道具的游戏,其顺利开展既需要游戏者之间的密切配合,还需要游戏者之间的相互信任。

因此,评价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梭木头游戏,需要围绕以下几点:第一,游戏中幼儿是否能够充分信任游戏同伴,形成团队精神。如前所述,在木头游戏中被梭动的幼儿如果不充分信任组成人形链条的游戏同伴,游戏会很难进行。第二,评价游戏中幼儿之间相互配合的密切程度和团队协作能力。第三,关注游戏中幼儿是否积极地在参与,是否获得了愉悦的情绪体验。

(三)多挪结躲艾(老鹰捉小鸡)

多挪结躲艾,是侗族地区流传的老鹰捉小鸡,游戏名称来源于侗族语,深刻地反映了侗族文化。侗寨中老人为了防止儿童独自进入深山玩耍出现危险,谎称深山中会有躲迎(riong妖怪),因此,该游戏实际上便是母鸡保护小鸡,避免被躲迎(riong妖怪)吃掉的游戏。

该游戏玩法同老鹰捉小鸡,区别只在用躲迎(riong妖怪)取代了老鹰。游戏开始后,躲迎(riong妖怪)要跑来跑去,想办法把“小鸡”捉到手,鸡妈妈则张开双臂左右阻挡,用身体挡住躲迎(riong妖怪),小鸡一个拉一个,跟着鸡妈妈左躲右闪,不让躲迎(riong妖怪)捉住。[9]

其价值不但在于能够培养儿童身体灵敏性、规则意识以及合作精神,更因为其带有浓郁的民族地方特色,儿童在游戏中能更加了解本民族言语、文化,提高其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和能力。

1.多挪结躲艾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改编

多挪结躲艾的本质是老鹰捉小鸡,在幼儿园中已经普遍存在,并不需要许多的改编,只需教师引导幼儿在游戏中了解侗族的民族文化。

(1)游戏准备。

躲迎(riong妖怪)、鸡妈妈及小鸡头饰若干、音乐

(2)游戏指导要点。

第一,指导教师引导幼儿自主进行角色分配。

第二,指导教师引导幼儿在游戏中灵活地应用游戏策略。扮演躲迎(riong妖怪)的幼儿想方设法捉住“小鸡”,扮演“鸡妈妈”的幼儿主动地保护“小鸡”,而扮演“小鸡”的幼儿灵活地去躲避躲迎(riong妖怪)的捉捕。

第三,引导每一个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游戏中,对幼儿本身身体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同时在游戏中,教师还应当要指出多挪结躲艾游戏所蕴藏的安全教育。

2.多挪结躲艾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评价

首先,应当要评价的是幼儿在游戏中的参与度;其次,要评价游戏本身对幼儿身体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最后,要评价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来说是否获得与之相适应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以及安全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