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比较历代帝王庙与万松老人塔的社会与文化价值

比较历代帝王庙与万松老人塔的社会与文化价值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用上述社会、文化价值评估策略,我们以历代帝王庙与万松老人塔两个文保单位为例,比较其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整个建筑群由文物部门下设专门管理团队进行日常管理,负责收取门票与日常维护等工作。万松老人塔紧邻西四南大街,塔院成为闹市区中珍贵的城市公共空间,为周边居民与北京市民创造了休憩场所。图6万松老人塔这两处文保单位均为我国典型的传统建筑类型,保存现状较好,也都对外开放(表1)。

比较历代帝王庙与万松老人塔的社会与文化价值

应用上述社会文化价值评估策略,我们以历代帝王庙与万松老人塔两个文保单位为例,比较其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

历代帝王庙为明清祭祀历代帝王之庙,位于现阜成门内大街131号。该庙始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清代屡有修葺,为第四批国保单位。现存建筑有影壁、山门、钟楼、景德门、碑亭、景德崇圣殿(图5)及配殿等,南北共三进院落,建筑格局基本完整,近年根据文献记载重建了主殿后的祭器库与第一进院落的东、西侧院。历代帝王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由北京市第三女子中学(后改名为北京一五九中学)使用,2000年全面修缮后于2004年对外开放。目前除建筑本体展示外,根据文献记载,在景德崇圣殿恢复了供奉188位中国历代帝王的牌位,东、西配殿恢复了79位历代贤相名将的祭祀牌位,展示了历代帝王庙作为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祖之地所表达的传统礼制;东侧院设“三皇五帝与百家姓”专题展览,扩展了历代帝王庙所展示的文化内容。整个建筑群由文物部门下设专门管理团队进行日常管理,负责收取门票与日常维护等工作。该组坛庙建筑为是我国现存唯一的祭祀历代帝王与文臣武将的皇家庙宇,建筑为典型的明清官式建筑,装饰典雅,建筑群规模宏大,每天均有一定量的访客到处参观游览。

图5 历代帝王庙景德崇圣殿(作者自摄,2016年)

万松老人塔(图6)位于现西四南大街43号旁门,始建于元代,清代重修时加至九级,将原塔含砌于塔内,民国时期再次修缮,为第七批国保单位。万松老人即万松行秀禅师,为金、蒙古帝国时期佛教高僧,万松老人塔即后人为纪念他而修建的墓塔。塔为密檐八角形九层砖塔,高约15.9米,它是北京旧城内仅存的一座砖塔,塔北的胡同因之得名砖塔胡同。该地区在元代十分繁华,周边民居依塔而建〔8〕,明清时期逐渐萧条。塔在清代有重修,至民国时又为店面占用,幸得叶恭绰组织万松精舍,出资迁出店面,修建围墙、构筑塔院以保护该塔。新中国成立后塔院曾被住户所占,也开设过商店,1986年国家文物部门投资修缮该塔。目前万松老人塔与塔院免费向公众开放,塔院内南侧房屋为正阳书局西四分号,出售老北京相关书籍;北侧房屋与塔院均为展览空间,展示万松老人塔历史与北京传统文化习俗。万松老人塔紧邻西四南大街,塔院成为闹市区中珍贵的城市公共空间,为周边居民与北京市民创造了休憩场所。

图6 万松老人塔(作者自摄,2016年)(www.xing528.com)

这两处文保单位均为我国典型的传统建筑类型,保存现状较好,也都对外开放(表1)。从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来说,历代帝王庙的重要性相对较高,但它所展示的文化主题与现有功能较为单一,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有所局限;相比而言,万松老人塔由于自身历史与外观,成为重要的城市地标,在作为文物古迹的同时又承载了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展示地方历史与文化,因此增强了当地社区凝聚力,其文化意义也更为多样。

表1 历代帝王庙与万松老人塔的社会、文化价值比较

续 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