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柏林国家歌剧院:见证德国文化历程

柏林国家歌剧院:见证德国文化历程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柏林德国国家歌剧院,初建于1742年,自从建成以来,它饱经了沧海桑田的变幻,是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这个职位,管辖柏林市全部的皇家剧院,由国王在普鲁士的世家贵族中,挑选担当。这次事件,在德国文化史上意义重大。韦伯的作品,角色、情节、音乐,全取材于德国人的生活,它能战胜意大利的歌剧,正表明德国民族文化的崛起。革命后剧院正式更名为国家歌剧院。

柏林国家歌剧院:见证德国文化历程

柏林德国国家歌剧院,初建于1742年,自从建成以来,它饱经了沧海桑田的变幻,是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

20世纪初,经过1918年的革命之后,激进、探索的艺术风气,曾在这里盛极一时,几乎每年,都要举行新作品的世界首演。但是仅仅20年后,这座剧院就目睹了一场文化的劫难。当时在戈林的指使下,纳粹分子连同一些天真的青年学生,在剧院前的广场上,堆积起如山的进步书籍,然后统统付之一炬。

到1945年,苏军攻克柏林,剧院所在的菩提树下大街,又成了第三帝国灭亡前最后一场血战的战场。剧院也在炮火中化为一堆瓦砾。二战结束后,经过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的全力振兴,才重新繁荣起来。

剧院坐落在柏林市最有名的菩提树下大街上,这条街东起马克思恩格斯广场,西至勃兰登堡门,全长1400米。道两旁,古老的历史建筑,像博物馆图书馆洪堡大学等等,比比皆是。

因为菩提树树影婆娑,清香宜人,所以深受柏林市民的喜爱,不但在街两旁遍栽菩提树,还特别设了法规,不许沿街的建筑物盖得太高,免得影响树的生长。

就是在这条街上,1740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刚一登基,就下旨盖了一座豪奢的大剧院。兴建的目的,当然是要为自己新执掌的专制政权扬威争光。

承当这项工程的任务,落到了当时在波茨坦宫廷效力的著名建筑家文茨劳斯·冯·诺贝尔斯多夫头上。他用了两年时间,将剧院盖成,到1742年12月7日,就以时任宫廷指挥的克劳恩的一出《凯撒与克里奥帕特拉》,正式开幕演出。

这家剧院虽然注定了日后要成为德国歌剧的大本营,但在初创时,仅仅为了想扶植本民族的艺术风格,就很费了一番周折,因为上至腓特烈二世本人,下至大小廷臣,这一班亲贵显要,嗜好的是意大利的艺术,而所谓皇家剧院,就是要满足他们的消遣娱乐之兴,普通民众在这件事上,根本没有发言权。剧院所有的演出都向公众开放,是迟至19世纪初的事,那得感谢当时占领柏林的拿破仑大军

一般皇家剧院里等级森严的情形,这里也不例外。贵族总是有楼座包厢可坐,而即便是最上层的资产阶级,也只被允许坐在池座的前排。所以有人把皇室的包厢,当做官场的阴晴表来看——延臣与王上距离的远近,大至就反应他得宠的程度。

这一来又产生了新的问题,楼座不许平民擅坐,有权坐的贵族却又总是坐不满,因为全柏林与波茨坦两地权贵的数目.也不足以每晚都将剧院的楼座,用礼服和珠宝装点得花团锦簇、气派非凡。而王上不惜巨资修建金碧辉煌的大歌剧院,就是要的这个气派,不得已,只有采取变通的办法,削减演出的场次。所以剧院在最初建立的时候,每周最多只演两场。

等拿破仑的大军横扫欧洲的时候,普鲁士原本牢固的封建制度,也被触及,随着柏林资产阶级地位的提高,剧院顺应时尚,也向平民开放。但同时,又在1807年,设立了一名专门的总监。这个职位,管辖柏林市全部的皇家剧院,由国王在普鲁士的世家贵族中,挑选担当。

然而名为总监,实则从确定剧目,到人事任免,无一不是秉承御旨而行,任职者若是个唯命是从之辈,不妨坐享其位,但若是有思想,有见地,想顺应民心,做些改革,则不免要夹在上下两方之间,左右为难了。(www.xing528.com)

在1815年到1828年间,管理着剧院的,就是这么一位人物,名为冯·布吕尔的伯爵。布吕尔在政界很有影响,他私下里中意的人选,是德国人韦伯,希望由他来出任宫廷指挥。但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三世在巴黎看了意大利人斯蓬蒂尼的剧作,大为倾倒,执意要将职位授与此人。加之斯蓬蒂尼为人狷急自负,很难共事,所以平白生出许多事端。

1821年斯蓬蒂尼的歌剧 《奥林比亚》上演,轰动一时,谁知没过几天,不顾他的竭力反对,布吕尔一手策划,在柏林的另一家剧院首演了韦伯的 《魔弹射手》,顿时令他的成功黯然失色。

这次事件,在德国文化史上意义重大。韦伯的作品,角色、情节、音乐,全取材于德国人的生活,它能战胜意大利的歌剧,正表明德国民族文化的崛起。

尽管如此,斯蓬蒂尼由于王室的眷顾,在他的位置上依旧巍然不动,直到1840年新王即位之后,才由梅耶贝尔和尼柯列先后继任,后者的 《温莎的风流娘们儿》,就是1849年在此首演的。

从19世纪后期到1918年革命,剧院一直保持着高水准的演出,但其间由于俾斯麦政策等因素的影响,风格显得保守,60余年间,只有三场首场演出。

革命后剧院正式更名为国家歌剧院。从19世纪末到纳粹上台前这段时期,剧院的历史极为辉煌,它广邀名家助阵,不断推陈出新,指挥包括克莱伯、施特劳斯、魏恩加特纳和富特文格勒。1925年,剧院首演了贝尔格的名作 《沃采克》。

然而辉煌过后,紧接着是空前的黑暗,在纳粹统治时期,剧院往日开放与探索的风气荡然无存,很多艺术家被迫流亡国外,但仍有一些名家在此工作,如卡拉扬等人,水平并未下降。

剧院在1843年曾经毁于火灾,1945年再次毁于战火,1951年到1955 年间,由原东德政府修复。1955 年重新启用,首演瓦格纳的《纽伦堡的名歌手》。

修复的剧院有1450座位,是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筑,无论外形还是内部装饰,都有很浓重的德国风格。

剧院外观端重大方,希腊式的主立面,上有浮雕和塑像。剧院后还设有办公大楼和布景大楼。观众大厅由一层池座和三层楼座组成,布置得金碧辉煌,整座剧院里布满了精美的艺术品。休息厅更是有名,叫阿波罗大厅,大厅以白色为主,饰以金色,上面悬挂着巨大的枝形水晶吊灯,典雅和谐,为剧院增色不少。

1955年剧院重新开放时,指挥为孔维奇尼教授,现任音乐指导是苏伊特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