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柏林条约》对南斯拉夫问题的优化方案

《柏林条约》对南斯拉夫问题的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878年6月1日—7月1日,英、法、奥匈、德、意、俄在柏林举行会议,彻底修改和推翻了《圣斯特法诺条约》,最后通过了著名的《柏林条约》。俄国对《柏林条约》既恼火又无能为力,认为是欧洲在联合跟它作对。总之,《柏林条约》不仅没有解决巴尔干的民族问题,反而为该地区新的领土争端和民族冲突埋下了祸根。在此之前,并没有人称巴尔干为“欧洲的火药桶”,只有在《柏林条约》后它才成为古老大陆的多事之端。

《柏林条约》对南斯拉夫问题的优化方案

19世纪中期是决定巴尔干人民历史命运的重要时期。在1875—1878年的“东方危机”中,奥斯曼帝国像暖阳下的积雪迅速融化,巴尔干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春风一样吹遍大地,民族国家纷纷建立,开始走上了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发展道路。

1875年6月,黑塞哥维那信奉基督教农民揭竿起义,震撼了巴尔干地区;1876年4月,保加利亚举行反土耳其大起义,引起欧洲舆论界的广泛同情;1876年6月,塞尔维亚和黑山缔结反土战时同盟

欧洲列强为了自身的利益,对上述事件做出了反应。1877年1月,俄国和奥匈帝国密谋在巴尔干划分势力范围:奥地利将攫取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以换取它在即将开始的俄土战争中保持中立;俄国将帮助保加利亚人建立一个“大保加利亚”。同月,列强在君士坦丁堡召开大使级会议,敦促土耳其在其统治区进行国际监督下的改革。同年4月24日,俄国向土耳其发动了最后一次大规模战争。俄土战争爆发后,被压迫的巴尔干人民视俄国为救命恩人,纷纷站在它一边,助其一臂之力,以拯救自己,并“解放”和“统一”仍处于异族统治下的“同胞”。塞尔维亚和黑山乘机在半岛的西部再次发动起义。

1878年初,俄国军队在付出惨重代价后,终于越过积雪齐腰的巴尔干山,攻占阿德里安堡(今土耳其境内埃迪尔内),直逼君士坦丁堡。土耳其眼看大势已去,请求停火。3月3日[3],在距君士坦丁堡12千米处的小镇圣·斯特法诺签订《俄土和平条约》,史称《圣斯特法诺条约》。在条约中,土耳其不得不第一次做出重大让步,承认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黑山完全独立,并同意按俄国方案成立一个“大保加利亚”。这个新国家的疆土北起多瑙河,南至爱琴海,东临黑海,西抵亚得里亚海。这样,就把整个马其顿、塞尔维亚东南部地区和阿尔巴尼亚的一小部分都纳入了它的版图,被称为“圣斯特法诺保加利亚”。它的总面积达到16.7万平方千米,比今日保加利亚大50%的领土。

俄国对这个条约十分满意,因为它建立了一个地理位置极佳和最亲近保加利亚的“基地”和“桥头堡”。但是,由于它过分追求自己在巴尔干地区以及从黑海直达地中海的利益,而忽视了奥匈和英法等国的利益,而且又不现实地让保加利亚领土过于膨胀,触犯了奥地利在巴尔干西部和英国在爱琴海沿岸的经济和战略利益,所以《圣斯特法诺条约》缔结仅3个月,欧洲列强便手举红牌,聚首柏林,召开了一次国际关系史上的重要会议,一致将俄国推上了被告席。(www.xing528.com)

1878年6月1日—7月1日,英、法、奥匈、德、意、俄在柏林举行会议,彻底修改和推翻了《圣斯特法诺条约》,最后通过了著名的《柏林条约》。条约使俄国的扩张野心受到遏制,而巴尔干弱小民族则又一次遭到列强的任意摆布,得利最多的是奥匈帝国。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奥地利获得占领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根据法律该地区仍属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领土)以及管辖塞尔维亚同黑山之间的走廊新帕扎尔州(即今日的桑贾克)的权利;罗马尼亚的独立得到承认,它获得北多布罗查,作为将1856年得到的比萨拉比亚归还俄国的补偿;塞尔维亚和黑山两国的独立也被确认。同时,塞尔维亚得到了尼什、皮罗特、弗拉涅和托普4个地区;黑山得到尼克希奇、波德戈里察(铁托格勒)和科拉欣、巴尔、乌尔齐尼等市镇,并拥有一个出海口;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依旧属土耳其管辖,但后者必须保证改善其境内基督徒的状况,并同希腊谈判修改利于希腊一方的边界;英国获得塞浦路斯岛。另外,俄国除收回比萨拉比亚外,土耳其被迫将大片高加索土地割让给俄国,并赔偿一笔巨款。

柏林会议是在巴尔干国家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和1877—1878年最后一次俄土战争中奥斯曼土耳其惨遭失败的情况下召开的。然而,欧洲列强为了自身的利益,在解决巴尔干国家的领土和民族问题时,常常越俎代庖,有失公正。《柏林条约》满足了列强削弱俄国在巴尔干地区的势力和影响的目的,显示了它们在解决奥斯曼帝国“遗产”和主宰巴尔干小国命运中的作用。西方大国是瓜分巴尔干的得利者,改变了巴尔干国家间的力量对比。正是它们瓜分了巴尔干半岛,而使奥地利的势力大为增强。

俄国对《柏林条约》既恼火又无能为力,认为是欧洲在联合跟它作对。巴尔干诸国的独立得到承认并受到了大国的保护,但它们都有得又有失,对条约并不满意。罗马尼亚对失去比萨拉比亚耿耿于怀;塞尔维亚和黑山对奥地利侵占波黑愤慨不已;最失望的还是保加利亚,直到1885年9月6日,保加利亚公国和东鲁梅利亚才实现统一,面积达9.6万平方千米,接近今日保加利亚的面积。

总之,《柏林条约》不仅没有解决巴尔干的民族问题,反而为该地区新的领土争端和民族冲突埋下了祸根。柏林会议后,欧洲列强从各自的民族和国家利益出发,拿巴尔干国家的利益做交易,瓜分和扩张各自的势力范围。许多巴尔干问题专家认为,巴尔干民族问题正是从1878年开始的。在此之前,并没有人称巴尔干为“欧洲的火药桶”,只有在《柏林条约》后它才成为古老大陆的多事之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