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欧对南斯拉夫的角逐与干预

美欧对南斯拉夫的角逐与干预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和欧洲一些大国为巩固“冷战的胜利成果”和填补冷战后的“真空地带”,将主要注意力和目标锁定在原苏联的势力范围中东欧地区。其中,曾是东西方之间缓冲国的南斯拉夫成了美欧等大国角逐和争夺的主战场和牺牲品。为了制止俄罗斯重新崛起和制约欧洲盟国,美国采取双重政策和双重标准,公开干预南斯拉夫地区事务,努力将巴尔干纳入其控制的北约安全体系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舰在亚得里亚海和黑海游弋。

美欧对南斯拉夫的角逐与干预

随着苏联南斯拉夫解体,“二战”后雅尔塔体制下形成的两极格局也随之结束。美国和欧洲一些大国为巩固“冷战的胜利成果”和填补冷战后的“真空地带”,将主要注意力和目标锁定在原苏联的势力范围中东欧地区。其中,曾是东西方之间缓冲国的南斯拉夫成了美欧等大国角逐和争夺的主战场和牺牲品。

南斯拉夫危机爆发的早期,欧洲共同体(欧盟)和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主张维持“二战”后的领土边界现状,力图平息争论,保持南斯拉夫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既是为了巴尔干地区的稳定,也是为了能从南斯拉夫要回它们的债款。美国起初也是坚持这一立场。[2]但是,由于大国试图重新恢复昔日在前南斯拉夫地区的势力范围,又执行双重标准和没有很好协调行动,这一立场很快就放弃了。

1989年柏林墙倒塌,德国统一。德国成为欧洲头号经济强国和欧洲联合的主力军,在整个地缘政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德国于1991年12月第一个承认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为独立国家,公开主张肢解南斯拉夫。这是因为历史上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就是哈布斯堡王朝的一部分,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相近。“二战”中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又是纳粹德国的盟友和傀儡。还有纳粹德国在南斯拉夫战场遭到惨败,塞尔维亚人英勇善战,现在是德国复仇的机会。德国利用民族自决、民主、人权等压迫南斯拉夫,试图彻底摧毁南斯拉夫,把多瑙河巴尔干地区重新纳入它的势力范围。

德国巴尔干政策的另一个目的,是竭力支持北约东扩和南下。德国力争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基于上述考虑,德国向波黑和科索沃派出了维和部队。巴尔干国家社会制度变革后,德国的经济和技术已牢牢占领了巴尔干市场。绝大多数巴尔干国家的货币均同德国马克挂钩,德国银行遍布巴尔干各大城市,它的财团控制着巴尔干国家一些主要企业的生产和销售

冷战结束后,英国重返巴尔干。它积极参加解决南斯拉夫问题的国际会议和维和行动。它担心巴尔干战火蔓延会引起美国的军事干预和德国的卷入,这将对巴尔干和东地中海地区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在南斯拉夫问题上,英国的立场、观点跟美国有所不同,却跟法国基本一致。但后来,英国在1999年北约策划和侵略南斯拉夫联盟的过程中,越来越充当美国的同谋,扮演了极其卑鄙的角色。

南斯拉夫危机爆发后,法国力图不使冲突扩大和危及南欧的安全。它主张欧洲应联合起来,让欧洲人来处理欧洲问题。1993年,在法国的努力下通过了《欧洲稳定公约》,强调在保障东南欧少数民族权利的同时,应该明确边界不可更改。因而,在巴尔干地区的塞浦路斯问题、爱琴海争论、人权以及南斯拉夫问题上,法国的观点与德国和美国有所区别,而接近于英国。但是,法国的建议和方案在解决巴尔干冲突中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在科索沃危机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空袭南斯拉夫联盟时,它放弃了不诉诸武力的主张。

意大利对待南斯拉夫问题的态度倾向于德国的立场,支持分裂南斯拉夫,妄图收回“二战”后归还南斯拉夫的几处领土。它还力图在阿尔巴尼亚拥有更大的活动范围,从而在南欧起主导作用。在1999年3—6月,北约空袭南斯拉夫联盟的活动中,意大利作为北约的最大军事基地,严重损坏了自己在巴尔干国家中的形象。

综上可知,巴尔干半岛作为欧洲的“后院”,其局势直接关系到欧洲的稳定与利益。欧盟国家致力于欧洲一体化,使其强大成为世界的一极,跟美国分享霸权利益。在南斯拉夫问题上,西欧强调欧洲的事务应当由“欧洲人自己处理”。所以,在波黑内战初期,西欧国家希望掌握解决欧洲安全问题的主动权,提出各种方案进行斡旋,而把美国排除在外。西欧国家因无力单独解决南斯拉夫危机而失败后,继而希望美国能积极介入波黑事务和南斯拉夫问题。后来在科索沃危机中,欧盟又一次不得不依赖美国,而使自己失去了维护欧洲和平与稳定的机会。美国则借机显示它解决危机的实力和作用。

美国在冷战后的战略目标是建立由它统治的单极世界,独霸全球。为了制止俄罗斯重新崛起和制约欧洲盟国,美国采取双重政策和双重标准,公开干预南斯拉夫地区事务,努力将巴尔干纳入其控制的北约安全体系中。有学者指出,1989年后,美国的巴尔干政策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美国全力支持巴尔干国家的民主化进程;(2)美国及其西欧盟国对那些政治改革取得成就的国家提供经济援助;(3)美国应尽量避免卷入复杂的种族冲突,而让联合国和欧安组织去解决这些问题,华盛顿只在关键时刻起调解和仲裁作用;(4)美国不会阻碍巴尔干国家“欧化”,但要努力扩大自己在该地区的军事、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www.xing528.com)

美国从着手解决南斯拉夫问题开始就使用双重标准和双重政策。在巴尔干地区,美国对北约国家希腊和土耳其是一种标准和政策,对原社会主义国家则是另一种标准和政策;而对不同的原社会主义国家,其标准和政策也不相同。在南斯拉夫地区,这种政策已产生不良后果。美国及其领导人把南斯拉夫危机、波黑战争和科索沃危机的责任,完全推到塞尔维亚及米洛舍维奇总统身上,严厉制裁和悍然空袭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而偏袒冲突的另一方。1999年7月底,欧美大国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召开首脑会议,制定《东南欧稳定公约》,却把南斯拉夫联盟排除在援助计划之外。这是极不公正的。在科索沃维和行动中,在引渡米洛舍维奇到海牙南斯拉夫地区战争罪行法庭的过程中,以及在马其顿危机中,美国也都玩弄两面手法,扶植民族分裂主义势力,暴露了美国的野心。

美国捷足先登,确实在巴尔干扩大了其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影响。政治上,美国一是支持巴尔干国家的右翼亲美政党掌权和收买工会组织;二是施加外交压力,在该地区建立针对俄罗斯和欧盟的战略基地;经济上,开设美国银行,控制大企业股份,在投资贷款问题上附加政治条件,在创办学校、设立留学基金、搞文化和宗教渗透方面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军事上,美国已在巴尔干独占鳌头。美国在希腊、土耳其、阿尔巴尼亚、科索沃、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都有军事基地。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舰在亚得里亚海和黑海游弋。整个巴尔干正在变为北约的南翼作战区,正在“美国化”。

东欧剧变后,俄罗斯在巴尔干地区处于不利地位。尽管大多数巴尔干国家同俄罗斯有着密切的历史、经济、文化和宗教联系,但它们都把自己国家的命运同西方紧紧拴在一起。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俄罗斯由于国内形势严峻,实际上被西方大国排挤出了巴尔干地区。1994年起,俄罗斯才在波黑问题上拥有发言权。它的巴尔干政策的原则是,利用联合国和安理会这个国际权威组织来解决南斯拉夫危机问题,它主张和平解决南斯拉夫危机,遏制北约向巴尔干地区扩张,力争在塞尔维亚和黑山保持自己的影响。

俄罗斯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同巴尔干国家的政治对话,力求恢复传统的经贸联系,加速外交和文化方面的合作。特别是在反对将南斯拉夫主要领导人送上海牙国际法庭受审,在科索沃危机和马其顿危机等问题上,俄罗斯争得了主动。俄罗斯重返巴尔干地区,既有利于加强它的大国地位,又有利于保持外来势力在巴尔干半岛的均衡和促进该地区的稳定。

俄罗斯有巨大的军事潜力和经贸投资能力,它和塞尔维亚及黑山在历史上有传统的友谊。它能在多大程度上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又不与北约发生冲突,这有待时间的检验。

总之,在东西方对抗和后冷战年代,美欧大国从各自的战略利益出发,有时把巴尔干国家当作“天然盟友”,有时又把它们视为“可怕的敌人”,使这个“欧洲的火药桶”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然而,大国又巧妙地把巴尔干炸药包的雷管捏在自己手里,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扩大自己在该地区的势力范围。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教训都说明,巴尔干国家发生的诸多问题,尤其是社会制度剧变,既有这些国家内部的原因,又有外部因素的干预。

20世纪90年代初起,在南斯拉夫解体的过程中,欧美大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对南斯拉夫地区的全面干预和控制,使原本错综复杂的南斯拉夫内部民族矛盾和宗教纠纷更加激化,冲突频繁,危机起伏。欧美大国的插手不仅不同程度地威胁到了南斯拉夫各国的民族独立国家主权,而且也影响到了巴尔干地区的和平和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