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婚姻关系与社会形态的重要性

婚姻关系与社会形态的重要性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地湾一期出土的墓葬形制简陋,出土的房址也狭小原始,这表明当时人们还没有彻底摆脱原始群游阶段,其婚姻形态处于母系氏族早期的族外婚制。散点式的居住形式、单人仰身直肢及母子合葬的基本葬式,反映出当时尚处在“知母不知父”的家庭形态阶段。随葬品为死者随身使用工具及简单生活用品,这正是早期氏族社会的通常现象。可见大地湾一期文化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早期阶段。

婚姻关系与社会形态的重要性

大地湾一期出土的墓葬形制简陋,出土的房址也狭小原始,这表明当时人们还没有彻底摆脱原始群游阶段,其婚姻形态处于母系氏族早期的族外婚制。这种制度排除了父母和子女通婚,也排除了姊妹和兄弟通婚,是由一个氏族的男子与另一氏族的女子相互通婚,所生子女知其母不知其父,世系只能从母方计算,只能确认母系。

大地湾一期文化农业经济已初步形成,并逐渐占主导地位,人们开始过上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农牧业的较快发展扩大了人们的食物来源,较为发达的制陶业满足了日常生活的需要,定居生活提高了妇女生育率。随着人们战胜自然能力的增强,人口逐步增加,供人们居住生活的房屋规模也不断扩大。大地湾一期发现了4座圆形房址、16座墓葬和13个灰坑,都呈插花式分布。尤其是4座房址散点摆布,平等并列,显示出十分原始的特点。所有出土墓葬,男女都是分别埋葬的,且基本葬式均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合葬墓为成年同性合葬及母子合葬。与其他遗址的同期墓葬略有不同的是,这里还发现了双手交叉置于胸前的独特葬式。所有墓葬形制简陋,均有随葬品,件数稀少,最少的两件,最多的十几件,多置于死者的胸前、腰腿一侧、两腿间或足下方,主要有生活用器、生产工具,装饰品非常少见,有的墓中还发现了用来陪葬的猪下颌骨[34]

散点式的居住形式、单人仰身直肢及母子合葬的基本葬式,反映出当时尚处在“知母不知父”的家庭形态阶段。当时人们对生育的认识尚很肤浅,总认为人是女性“造”的,故胞族就成为整个氏族部落的维系点。大地湾一期遗存所反映的生产力水平还相对低下,不可能导致社会财富的大量剩余和积聚。从墓葬中随葬器物的情况看,也未见贫富差别的迹象。随葬品为死者随身使用工具及简单生活用品,这正是早期氏族社会的通常现象。人们共同生产,共同消费,只有工具为个人所掌握。只存在单人葬,未见多人合葬和二次葬,更没有男女合葬,这表明母系家族体制尚未充分发展起来。可见大地湾一期文化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早期阶段。这时生产资料为公有制,土地、树林、草场、河流、家畜、住房以及制造生产、生活工具的作坊等都归全氏族所有。氏族内部没有贫富差别和阶段对立,没有压迫和奴役,氏族成员共同生产,共同消费,过着平等的生活。

【注释】

[1]《甘肃通史·先秦卷》载:环县刘家岔遗址出土的鹿角鹤嘴锄距今约3~5万年。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页。

[3]安特生:《甘肃考古记》,《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续编》卷14,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第285、286页。

[4]张朋川:《中国彩陶图谱》,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44页。

[5]张朋川:《中国彩陶图谱》,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44页。

[6]王世征、宋金兰著:《古文字学指要》,中国旅游出版社,1997年版。

[7]谢淙伦:《中华文明的勃兴:汉字起源的探讨》,载李清凌、田澍主编《史学论丛》第11集,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8]李学勤:《论新出大汶口文化陶器符号》,《文物》,1987年12期。

[9]郭沫若:《考古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考古学报》,1972年第2期。

[10]于省吾:《关于古代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文物》,1973年第2期。

[11]植物种子由西北师范大学植物研究所王庆瑞鉴定分析。

[12]冯绳武:《从大地湾的遗存试论我国农业的源流》,《地理学报》1985年9期。

[13]黄其煦:《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中的作物》,《农业考古》,1983年第1期。

[14]冯绳武:《从大地湾的遗存试论我国农业的源流》,《地理学报》1985年9期。

[15](汉)刘安撰,徐匡一译注:《淮南子全译》卷19《修务训》,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32页。

[16](汉)戴圣:《礼记·礼运》。(www.xing528.com)

[17]孙周秦、宋进喜:《走进大地湾》,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3页。

[18]黄其煦:《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中的作物》,《农业考古》1983年2期。

[19]王乃昂:《历史时期甘肃黄土高原的变迁》,《历史地理》第8辑。

[20](战国孟子撰,万丽华、蓝旭译注《孟子》,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11页。

[21](西汉)刘安撰,顾迁译注《淮南子》,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98页。

[22]夏鼐:《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701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701页。

[23]在大地湾出土的可鉴定的14856件哺乳动物骨骼中,第一大类是鹿科动物,占骨骼总数的48%;第二大类是猪,有5677件。鹿骨骼主要出土于大地湾二期,猪骨骼主要出土于大地湾四期。

[24]郎树德:《大地湾农业遗存黍和羊骨的发现与启示》,载《大地湾考古研究文集》,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第300页。

[25]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84页。

[26]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84页。

[27]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84页。

[28]张朋川:《中国彩陶图谱》,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76页。

[29]张朋川、周广济:《谈谈大地湾一期和其他类型文化的关系》,《文物》,1981年第4期。

[30]张朋川、周广济:《谈谈大地湾一期和其他类型文化的关系》,《文物》,1981年第4期。

[31]张朋川:《中国彩陶图谱》,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45页。

[32]西山坪一期文化:因1986年首先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西山坪遗址发现而得名,其年代碳14测定约相当于大地湾一期文化。

[3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工作队:《甘肃省天水市西山坪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5期。

[34]《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1978~1982年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983年第1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