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回归生活幼儿园课程目标设计优化方案

回归生活幼儿园课程目标设计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弹性与适宜性长期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设定是自上而下的,这意味着教师只能围绕该目标组织幼儿园课程活动。回归生活的幼儿园课程目标应具有回归性,即教育要面向幼儿的生活世界,尊重幼儿的经验,将幼儿从成人世界的控制中解放出来。

回归生活幼儿园课程目标设计优化方案

1.确定回归生活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

(1)适宜发展性

幼儿的特点、身心发展水平是制定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据。适宜发展性包括:适宜于年龄以及适宜于个体[11];适宜于需要以及适宜于发展。既要满足幼儿的年龄特点,又要适合于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既要适合幼儿现有水平,又要具有挑战性。因此,回归生活的幼儿园课程目标不仅要遵循知识的学科逻辑,遵循知识的生活逻辑,更要遵循幼儿的年龄与心理逻辑,体现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

(2)基础性和统整性

幼儿园课程目标要凸显基础性,真正体现“幼儿园教育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所谓的基础性,“可以看它是否与儿童现在的生活、学习有直接关系;是否必须现在学,以后再学就失去最佳时机;是否是文化人类知识中的最基本成分,而且是今后学习所必需的基础;是否具有最大的应用性和迁移性,等等”[12]。统整性则强调课程的社会价值与本位价值的整合;儿童与文化的整合;学科、文化中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的相互整合;儿童认知发展与情意发展的整合。

(3)弹性与适宜性(www.xing528.com)

长期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设定是自上而下的,这意味着教师只能围绕该目标组织幼儿园课程活动。幼儿园课程要求体现生活的动态变化,有利于幼儿的可持续性发展,课程目标的设计应有弹性与适应性,使之能充分调动各课程主体的积极性。

(4)回归性

教育是儿童的教育,课程是儿童的课程。回归生活的幼儿园课程目标应具有回归性,即教育要面向幼儿的生活世界,尊重幼儿的经验,将幼儿从成人世界的控制中解放出来。为此,课程必须回归生活,强调儿童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自我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回归生活的幼儿园课程目标

回归生活的幼儿园课程目标是通过培养幼儿对自然、社会、自我、文化的体验,发展幼儿关爱自然、社会、自我。产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体验;使幼儿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生活、学会负责、学会做人,有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并有初步的科学精神和态度,获得有关周围事物及其感性的经验,初步具有探究事物的策略的感性认识;具有强健的体魄,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个人有认同感,能接纳自我、悦纳自我,对家庭、教育、社会有归属感、责任感等[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