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HBsAg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介绍

HBsAg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介绍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球约有3.5亿HBsAg携带者,其中6 000万人最终可能死于肝癌,4 500万人死于肝硬化。HBeAg阳性CHB患者的HBsAg与血清、肝组织DNA有良好的相关性,但在HBeAg阴性CHB患者中,这种相关性较弱。特别是HBsAg的定量检测,有助于更加精确地判断患者是否属于非活动携带状态、HCC发生风险及抗病毒治疗疗效等。而HBsAb滴度下降往往早于检测到HBV DNA和HBsAg。2)预测HBsAg清除。基线HBsAg水平以及HBsAg下降速度,能够预测自发HBsAg清除。

HBsAg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介绍

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血清学标志物特点之一就是高水平的HBsAg。全球约有3.5亿HBsAg携带者,其中6 000万人最终可能死于肝癌,4 500万人死于肝硬化。据估计,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CHB及其并发症。虽然给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可以大大降低儿童的HBsAg的携带率,但据2007统计,台湾地区仍有17.3%的成年人(20岁以上)为HBsAg携带者(约300万人)。

HBsAg不仅来源于含有病毒核酸的戴恩(Dane)颗粒,而更多来自非感染性的细丝状或球状“病毒空壳”,这些空壳中的HBsAg数量是戴恩颗粒的102~105倍。肝细胞内的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不断合成HBsAg,但合成HBsAg的信使RNA(mRNA)并不来源于病毒前基因组RNA,所以HBsAg水平有时并不平行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为分泌型蛋白质,在病毒大量复制时被释放到血液中,可以作为病毒大量复制的血清学标志。HBeAg阳性CHB患者的HBsAg与血清、肝组织DNA有良好的相关性,但在HBeAg阴性CHB患者中,这种相关性较弱。

HBsAg是HBV S基因表达的一种病毒包膜蛋白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窦晓光指出,尽管HBsAg本身没有传染性,但由于HBsAg是HBV感染后最先出现在血清中病毒抗原,且HBsAg水平与组织中HBV复制模板cccDNA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HBsAg的检测无论是在HBV感染的诊断方面,还是在抗病毒治疗的疗效监测方面均有重要意义。特别是HBsAg的定量检测,有助于更加精确地判断患者是否属于非活动携带状态、HCC发生风险及抗病毒治疗疗效等。随着HBsAg定量检测(检测范围>250IU/ml)的广泛应用,HBsAg作为研究HBV感染自然史、预测抗病毒疗效的意义越来越受到重视;以清除HBsAg作为抗病毒目标的概念也被重新提及。对于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施光峰教授等曾进行归纳,今扼要介绍于下,以供临床应用参考。

(1)定量检测:目前的直接检测范围是0.05~250IU/ml,稀释后最高检测范围可达52 000IU/ml,基本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窦晓光教授指出,要完成HBsAg定量检测必须具备采用自动分析系统,有可溯源的标准品以及测定结果与标准品之间有线性关系等。在我国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主要是Architect HBsAg定量法,其检测范围是0~250IU/ml,若样本值>250IU/ml,则需要稀释标本,通过稀释系数可自动计算稀释前样本的浓度。ElecsysⅡ方法定量检测HBsAg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线性范围更大,通过双重表位捕捉模式,还可检测所有已知的HBsAg变异位点。对于大多数免疫耐受期患者,其体内的HBsAg的定量水平<5log,而对于进入免疫清除期的患者,HBsAg会在相对较低的水平(3~4log)。所以,结合患者的年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HBV DNA以及S(e)抗原的定量检测水平,就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患者所处的疾病阶段。CHB患者在治疗前除了常规检测肝功能及病毒定量外,有条件还应该定量检测HBsAg水平,以便准确选择治疗时机和药物种类。

(2)自然转归:HBsAg在慢性HBV感染自然转归中,具有下列意义。

1)预测HBV DNA清除率。HBsAg应用范围可分为预测病毒学转归(自发HBV DNA清除、HBsAg血清学转换、HBsAg清除)、预测终末期肝病(HCC风险)、判断当前感染状态。在判断抗病毒治疗指征和时机时,医生要评估CHB患者的病毒学转归和终末期肝病风险。过去研究认为,基线HBsAg水平不能预测HBeAg血清学转换。研究发现,基线HBsAg水平与自然HBeAg血清学转换无关,与HBsAg<10 000IU/ml的患者相比,HBsAg≥10000IU/ml时的HBeAg血清学转换校正比为0.98[95%可信区间(CI)=0.58~1.64]。研究者指出,基线HBsAg是预测HBV DNA清除的重要指标,与HBsAg>1 000IU/ml相比,HBsAg水平在1 000~9 999IU/ml,100~999IU/ml,<100IU/ml的HBeAg阳性患者的HBV DNA清除的校正比值比为1.68(95%CI=1.02~2.77)、3.2(95%CI=1.95~5.3)、9.32(95%CI=5.57~15.62);HBeAg阴性患者的校正比值为1.10(95%CI=0.57~2.13)、2.39(95%CI=1.25~4.56)、6.56(95%CI=3.43~12.56)。美国的学者指出,HBsAg清除的预测因素为年龄较大和基线时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阴性,与性别,HBV基因型无关。清除HBsAg患者的HCC发生风险降低,但是,不能完全消除。

HBsAg清除后会发生可逆性,如已经治愈的HBV感染患者[即HBsAg阴性、乙肝病毒e抗体(HBeAb)阳性、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sAb)阳性/阴性]亦会发生HBsAb消失和HBsAg再现。有报道,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会出现上述现象,通常与肝细胞移植应用利妥昔单抗有关。而HBsAb滴度下降往往早于检测到HBV DNA和HBsAg。

2)预测HBsAg清除。基线HBsAg水平以及HBsAg下降速度,能够预测自发HBsAg清除。HBeAg血清学转换后,如果HBsAg<1 000IU/ml,那么,6年后HBsAg的清除概率至少升高4倍。长冈(Nagaoko)等的研究发现,CHB患者的HBsAg每年下降速度是每年1.75logIU/ml,未能清除HBsAg患者的下降速度中位值是每年0.39logIU/ml。HBsAg下降速度在0.87logIU/ml时,预测HBsAg清除的敏感性为85%。(www.xing528.com)

3)HBsAg水平与终末风险和活动状态的关系。中田(Nakata)等的研究发现,HBsAg下降≥2logIU/ml时,5年、10年、15年发生HCC的概率是2%、3.8%、8.3%,而HBsAg下降<2logIU/ml时,无患者发生HCC。也有研究否定HBsAg的作用。

由于部分CHB患者在活动间歇肝酶水平正常、HBV DNA载量不高,故可能导致活动性HBV携带者与非活动性携带者的鉴别难度。长冈认为,HBsAg下降<2logIU/ml时,在HBeAg阴性CHB患者中预测非活动携带状态的敏感性36%,特异性70%.HBsAg有助于判断疾病活动状态。

(3)疗效预测:HBsAg对疗效有预测作用。布鲁斯(Bruce)等的研究显示、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1年获得应答者HBsAg下降幅度较无应答者显著增加。清除HBsAg、获得对HBV感染持久的免疫控制是治疗的最终目标。法托威客(Fattovich)等的研究显示,用干扰素治疗并清除HBsAg的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累计概率低于未清除HBsAg的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但没有完全消除HCC的发生。清除HBsAg的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累计生存概率也高于未清除者。巴斯特(Buster)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的CHB患者后,基因A型或D型患者的HBsAg消失率明显高于其他基因型。由于西方人群以基因A型或D型居多,则HBsAg清除常见,而东方人群以基因B型或C型多见,HBsAg清除并不常见。因此,关于干扰素相关的HBsAg清除,东西方存在差异。西恩科特(Heathecote)等用替诺福韦治疗HBeAg阳性患者、HBsAg消失多发生于基因A型或D型患者中,基因B型或C型患者HBsAg消失非常罕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魏来教授指出,亚洲CHB患者在自然感染过程中的HBsAg消失率较低,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HBsAg消失率也较低。持续的抑制病毒可显著降低肝硬化、肝癌发生率。而在亚洲慢性HBV感染者中,HBsAg消失是困难的,但是,通过有效抑制病毒延缓疾病进展并不困难。

法国的研究显示,干扰素治疗期间患者的HBsAg水平的变化是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的有效预测因素。有研究表明,干扰素治疗24周,HBsAg水平较基线值下降>10%的患者,在停止治疗1年和5年后的SYR分别为43.3%和35.8%,而HBsAg水平下降<10%患者SVR约为13.3%。另一项研究也显示,干扰素(IFN)治疗24周HBsAg水平较基线下降1logIU/ml的患者,可预测其经48周IFN治疗将获得更高的SVR。HBeAg(一)CHB患者应用IFN治疗24周,HBsAg水平下降>1logIU/ml者停药24周时,SVR高达92%;HBsAg定量下降≥10%者停药5年HBsAg清除率为22%,其中,治疗24周HBsAg定量下降≥10%的中国亚组患者,停药24周HBV DNA≤10 000copies/ml的比例高达70%。如果抗病毒治疗后,HBsAg水平下降速度快,幅度大,表示治疗效果好。治疗结束时HBsAg水平越低,在停药后HBsAg的清除率就越高。布鲁内托(Brunetto)研究显示,无论是HBeAg(+)还是HBeAg(-)的CHB患者,在接受干扰素治疗48周后,若其HBsAg定量<10IU/ml,则停药后3年的HBsAg消失率可达52%。相反,HBsAg定量>10IU/ml,3年后仅有2%的患者出现HBsAg消失。因此,治疗结束时,对HBV DNA(一)并出现HBeAg血清转换的患者,若HBsAg下降不明显,可延长疗程,以提高HBeAg血清学转换率和HBsAg清除率。

(4)预测复发:抗病毒治疗后期血清HBV DNA已低于检测下限,但此时停药仍有较高的复发风险。HBsAg可能是预测停药复发的重要指标。彼得森(Petersen)的研究提示,HBsAg<1 000IU/ml是停药指征。乌赞(Ouzam)为4例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者进行干扰素治疗,当HBsAg<0.5IU/ml时停药,分别在7个月、2年、3年和4年时停止治疗,所有患者停药12个月未见复发。

CHB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尽管HBV DNA已检测不到,甚至已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但仍有部分患者停药后出现复发。穆卡瑞(Moucari)等的研究显示,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与HBsAg持续高水平的患者相比,HBsAg水平持续下降患者,在治疗1年停药后复发比例明显较低。因此,在未来的治疗中,不但在治疗过程中要监测HBsAg的定量水平,在治疗结束后仍应继续监测,以便早期发现复发患者。

(龚坤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