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白菜的品质与历史传承

白菜的品质与历史传承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白菜古代就已有之,只不过名字不叫白菜罢了,叫“菘”,这个名字初见于东汉张机的《伤寒论》。古代的白菜叶子小且不包心,远不能与现代白菜相比。实心白菜结实、肥大、高产耐寒,且滋味鲜美,故诗人苏轼用“白菘类羔豚,冒土出熊蹯”,比喻白菜像羊羔和小猪肉一样好吃,是土里长出来的熊掌。明代更把河南的黄芽白菜誉为菜中之“神品”。清代光绪元年河南白菜在日本东京展出,当年日本爱知县试种,从此,白菜传入日本各地。

白菜的品质与历史传承

白菜古代就已有之,只不过名字不叫白菜罢了,叫“菘”,这个名字初见于东汉张机的《伤寒论》。古代的白菜叶子小且不包心,远不能与现代白菜相比。我们已经无法品尝或见到汉代白菜了,但是历经这么多年,白菜一直多有变化,无论质量、形状还是味道。据文献记载,汉代的菘和蔓菁相类似;南北朝之后,菘开始有了变化。大约在唐宋时期,经过人工培育,菘在与来自北方的芜菁自然杂交后,植株由小变大,发展出散叶、半结球、花心和结球四个变种。笔者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看到关于菘的记载:“菘性凌冬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曰菘。今俗谓之白菜,其色青白也。”其实白菜之名在宋代已经出现。苏颂在《图经本草》中说:“菘,旧不载所出州土,今南北皆有之。与芜菁相类,梗长叶不光者为芜菁;梗短叶阔厚而肥痹者为菘……扬州一种菘,叶圆而大,或若箑,啖之无滓,绝胜他土者,此所谓白菘也。”可见,到了宋代,优良的白菜品种已培育成功。实心白菜结实、肥大、高产耐寒,且滋味鲜美,故诗人苏轼用“白菘类羔豚,冒土出熊蹯”,比喻白菜像羊羔和小猪肉一样好吃,是土里长出来的熊掌。生长在宋都开封一带的结球白菜随宋廷南迁,又回到了江南,在南宋行都临安称为“黄芽菜”,又称“黄芽白”。同时,结球白菜在金朝和元朝统治时期,在今北京及周边地区得到迅速发展,并在明清时期成为北方一些地方的当家菜。元末明初《辍耕录》记载,当时的大白菜“大者至十五斤”。从而可以想象,那时的白菜和现代的已没啥差别了。明代更把河南的黄芽白菜誉为菜中之“神品”。清代光绪元年(1875)河南白菜在日本东京展出,当年日本爱知县试种,从此,白菜传入日本各地。(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