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伊朗:高原与历史的传承

伊朗:高原与历史的传承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原的北边与厄尔布尔士山的高岭相接,从西开始到南,壮观折曲的札格罗斯山脉以其宽达300至400千米、具相当深厚的山脉皱褶绵延其间,这两个山脉,就是支撑起伊朗高原的大骨架。蒙古以来在伊朗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居民广设称为“坎儿井”的人工地下运河。另外一个泛指更大空间的“伊朗”,范围远远地超越了伊朗高原。随着“伊朗”这个词汇一同被神话化,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印象在伊朗人心中被深刻记忆。

伊朗:高原与历史的传承

从河中地区以西往西南或西北走,有两个世界。绕向南走,先渡过阿姆河,再经过木鹿(Merv),横越喀拉库姆沙漠(Karakum,土耳其语黑沙之意),就会抵达科佩特山脉(Kopet-Dag Range),从这里开始,就是广阔的伊朗高原。若以帕米尔高原一脉相连而言,即是从兴都库什山西麓开始,直接向前接到伊朗高原。

高原的北边与厄尔布尔士山(Alborz Mountains)的高岭相接,从西开始到南,壮观折曲的札格罗斯山脉(Zagros Mountains)以其宽达300至400千米、具相当深厚的山脉皱褶绵延其间,这两个山脉,就是支撑起伊朗高原的大骨架。

大型袋状盆地的内侧,是极干燥的卡维尔盐漠(波斯语Dasht-e Kavir)及卢特盐漠。原本在波斯语中,“Kavir”意思是冒出盐的土地,也就是盐漠的意思,从两个山脉流入的众微细河流,总在瞬间化无。

人类无法长居于干透了的巨大洼地,只能住在两大山脉的山麓或是山谷间(即使这么说范围也相当广),并采畜牧与农耕混合的生活方式。特殊地下运河“坎儿井(Kariz)”,孕育出伊朗悠远历史创造了人工绿地、农地及聚落。就像字面的意思,它本是生命之水。

岩石、沙砾及干透了的土地所构成的伊朗高原,是块被忽略的土地,但却开出了可与东方中国媲美的文明之花:干地与绿洲的文明。

札格罗斯山脉与厄尔布尔士山在伊朗西北部的阿塞拜疆(Azerbaijan)的高原交会,绿意盎然的山及溪谷、草原及湖水,就从此地衍展。

蒙古帝国时代在伊朗地区设立的蒙古政权——旭烈兀汗国(俗称伊利汗国)在这里牧野扎营而成形。作为游牧民的天地,这里是绝佳的地点。

蒙古以来在伊朗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居民广设称为“坎儿井”的人工地下运河。

在山麓间挖凿深深的直立坑穴,在与地下水相接处挖掘横向穴道,便成为地下运河。从地下水的源头到让水涌出地面的居地和农地为止,大约间隔20至30米处,以相等间隔距离依序挖凿直立坑穴,再交互重复直立坑穴及横向穴道的挖掘工作。

这是耗费庞大人力及资金、精巧测量、徒手挖掘技术的产物。从空照图可发现,从山脚有条以点相连的线,接连到末端就是聚落,有时距离甚至长达数十公里。

坎儿井所形成的线也不局限于直线,有时在途中遇到岩块也不得不转弯再前进。挖掘者有相当高的技术,在几乎不会失手的情况下,以简单的铲锹工具挖出横向穴道。

当完工时,也不能到这里就了事,因为不知道横向穴道会在哪时崩落,故需持续修补。由这个地下水道支撑起的村落及城镇、农地及绿地,都可说是人工智能的极致展现。为了防止人类或家畜掉落坑穴,在直径约2至3米的直立坑穴周围,会以土堆砌出较地面高的土墙。

在地下水道终于露出地表的地方,会涌出清冽的水,冰凉爽口,真的好喝。

在历史上,据说是在阿契美尼德王朝时代开始大规模推广这种做法。王朝认为应该要将持续燥化的土地改造成绿野而进行“国土建设”,这也再次让人见识到以大流士为首的阿契美尼德王朝之伟大。

波斯语将这种地下水道系统称为“卡利兹(Kariz)”,阿拉伯语则称为“Qanāt(坎井)”,而在北非地区又叫“活加拉(Foggara)”。

建置坎儿井需要相当的资本及技术,在中亚地区较罕见。清末才开始将帕米尔高原以东地区纳入吐鲁番盆地,但在《汉书》中已有与坎儿井类似的地下水道系统记载。因此结论是,应有再详加调查思考的必要。现在的新疆取其发音翻译为“坎儿井”,意为“洞井穴”。

至于,“伊朗”(Iran)这个词汇有两种大小范围的定义。一般使用的“伊朗”,是近代在欧俄等列强的外力侵压下,疆域不断地被缩小再缩小而成的“近代国家”伊朗,其幅员甚至无法完全涵盖自然环境中的伊朗高原。

另外一个泛指更大空间的“伊朗”,范围远远地超越了伊朗高原。这是历史上的概念,其起源可追溯至遥远古代“伊朗之地”(Iranzamin)的概念,所指的地区为“从阿姆河到埃及”之间的土地。

这样广阔的面积,相当于古代波斯帝国的阿契美尼德王朝疆域。王朝将其统辖的“文明区域”称为“伊朗”,而将阿姆河对岸的“蛮族之地”称为“图兰(Tūrān)”。这是以“文明观”为标准来区分己者与他者,其中内涵了某种价值观,与中国自古在“文明”底下的“华夷思想”类似,也和古代希腊的“Helen(译注: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希腊人也以此称呼自身民族)”及“Barbaroi(译注:不会说希腊话的人,意指蛮族)”的观念雷同。

至少在目前所知的情况下,阿契美尼德王朝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军事、行政、征税、交通、运输制度及组织等各方面整合的庞大帝国。因此有历史学家认为,在这之后的“帝国”及“国家”或多或少都受到它的影响,“伊朗”这个词汇即包含了先驱者的荣耀。(www.xing528.com)

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因为觊觎阿契美尼德王朝管辖丰饶且广阔的“亚洲”地区,曾企图全面征服这个庞大的帝国,只要他到达的地方,就成为其“版图”,但这“大领域”的梦想随着他的逝世理所当然成为泡影。

与现在甚为通行的希腊化文化(Hellenism)的印象相反,亚历山大大帝所建立的“帝国”以及之后传到东方的希腊文明,在包括伊朗等的地区几乎都没有留下任何残影。若将范围聚焦在这异乡东方,希腊化文化的影响虽并非完全没有,但接近于“虚幻”,甚至可说是欧美人的梦幻产物。若要讨论希腊化文化,反而应该研究它对西方和罗马等地区的影响才对。

随着“伊朗”这个词汇一同被神话化,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印象在伊朗人心中被深刻记忆。虽然萨珊王朝(Sassanian)的疆域并未达到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版图,但它的范围仍远较今天的伊朗和地理环境中的伊朗高原宽广。

即使进入了伊斯兰时代,“伊朗”的概念仍旧为人乐道。先前提过的旭烈兀汗国也是以阿姆河为东界,西边则是持续朝埃及推进,因而与马木路克王朝(Mamluk Sultanate)对峙。“伊朗之地(Iranzamin)”这个概念,在蒙古帝国统治时代虽然尚未完全达到理想,但已在相隔数百年的萨珊王朝首度实现,旭烈兀汗国境内的居民,也再度深刻地自觉是“伊朗”人。在以广义的伊朗为中心的“东方伊斯兰地区”里,若有皇帝或君主在自身的称号冠上“阿契美尼德王朝”时代的“沙阿(Shāh)(译注:波斯语,王、皇帝之意)”之称谓,就代表他们虽在伊斯兰体制外,但对伊朗传统十分重视。

1979年,被伊朗伊斯兰革命推翻的巴列维王朝(Pahlavi Dynasty)就曾经自喻为“伊朗的沙阿”,并追求恢复古代伊朗帝国荣耀的梦想,因此巴列维的改革被称为“沙阿的改革”。

朝着阿塞拜疆高原往北前进,就会到达高加索山脉(Caucasus Mountains),这是座隔离南北的硕大屏障。朝西走,就连到安纳托利亚高原(Anatolia),若渡过博斯普鲁斯海峡(Bosphorus Strait)和达达内尔海峡(Dardanelles Strait)就可抵达欧洲。

此外,若从札格罗斯山脉(Zagros Mountains)西麓往下走,经过底格里斯河及幼发拉底河可达叙利亚并进到东地中海地区。从黎巴嫩、巴勒斯坦、汉志(Hijaz)、也门再到埃及,这个区域的风土民情,在人类史中堪称最古老的地区,大多数的城市文明类型都是发源于此。

虽然在此先将西奈半岛(Sinai Peninsula)作为西亚的界线,但在“旧约圣经”时代也无法将相连的埃及与这个地方脱离开来,而在伊斯兰时代当然也是如此。

埃及以西之地、与其相连的北非地区,也是相同的情形。阿拉伯语其称为“马格里布(Maghrib)”(意指“西”),欧亚与非洲,终究还是连成一气的。

研究伊斯兰的学者对简称有所困惑。“西亚、北非”这个简称不只长且不安定,故在无可奈何之下选用了“中东”这个词汇,而“中东(Middle East)”是以欧洲为中心命名这一点,是大家早已知道之事。

有一种说法是:波斯是他人给的称呼;伊朗则是自称。波斯(Persia)是西方的称法,历史悠久,起源与阿契美尼德王朝有关。

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发源地在札格罗斯山中,今为伊朗法尔斯省(Fars Province)的地方,而其西方称法就是波斯。若要打个比方,就如日本古代王朝的起源地是在大和(ヤマト,读作Yamato)地方,因此其他国家就以大和(ヤマト)而称呼日本。

欧美一贯使用“波斯”,只有在称呼现代政权、国家时才会使用“伊朗”,这是政治方面的共识。

在日本,一般只在说明有相对事实的古代波斯时,才会用“波斯”这个词,至于其他时候全都用“伊朗”。或许可说是尊重其民族自称的适当用法。

唯有“波斯语”例外,若称为“伊朗语”,则难以和各伊朗语系有关联的语系加以区别,必须要小心避免这种误解。尽管如此,解释史实或是事物时,又不另外区别,例如“伊朗人”“伊朗文化”“伊朗文明”等,实在有必要再重新思考,胜藤猛先生曾针对这一点讨论过。

确实,7世纪时伊斯兰教徒进入这个区域;10世纪始则是突厥·蒙古系人建立政权。无论如何,这地区都因此混沌不明。那么要以何为标准将它称为“伊朗”呢?要以哪个范围界定“伊朗”呢?这些都具有相当难度。

此外,中文自古以来称它为“波斯”,这是与Fars,也就是Persia相对应,“伊朗”则是近年的音译。

关于其用法,如最近中国、欧美、日本等,不同的人有各式各样的见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