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感模式理论简介与应用优化

三感模式理论简介与应用优化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感”教学模式就是将教师“外部”引导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能动活动:即不仅要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将接受所学的知识而且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内化、吸收和运用所学的东西,进而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全面地发展自己完善自我。“三感”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有机统一的过程,没有明晰的界限。

三感模式理论简介与应用优化

随着二期课改的全面展开,我们更加强调的是学科知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社会发展的有机整合。尤其是在英语教学上,决不能把活生生的充满人文底蕴的语言僵化为枯燥的语法规则和单词的死记硬背。在教与学的方式上,在不放弃传统的单向传授的前提下,强调活动式、研究性、互动式、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实现由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由单独学习转向合作学习,从形式上的互动转向教学内容和思维的互动。让英语课堂成为师生思想火花碰撞和人生感悟分享的场所。因而必须构建一套充分体现以美育人理念,操作性强,利于提高教学实效,优化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基本模式,即“感染-感化-感悟”教学模式(简称“三感”模式)。“感染”指创设情境,打动心灵;“感化”指进入情境认同内化;“感悟”指跳出情境,顿悟深化。也就是说首先要从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感受为起点,运用各种形象可感知的形式如音乐、视频资料,文学作品(诗歌散文)等创设审美情境,调动学生的审美心理,引起整体感受。在感受的基础上形成对所学知识的情感反应,进而对其本质内容产生深入理解和丰富的想象,最后形成对所学知识的深刻领悟,使得知识体验和情感得到升华。“三感”教学模式就是将教师“外部”引导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能动活动:即不仅要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将接受所学的知识而且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内化、吸收和运用所学的东西,进而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全面地发展自己完善自我。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充分运用美学原理于课堂教学,通过创新性的引导,让学生在感受美、体验美、追求美的过程中,激发对知识、对美好人生的追求。教学过程应从认识的一般规律和审美心理过程出发,创设具有美感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美感的体验中调动美感心理。感染学生产生求知欲望,进而在激发审美情感,审美过程中,使学生受到感化,从而认同教师讲授的相关知识结构;不断的创设、激发,使学生逐步进入审美理解,并内化为创造美的欲望。各个层面学生都对知识对人生产生各自不同的感悟,即: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把握知识内涵,并能转化为知识应用。“三感”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有机统一的过程,没有明晰的界限。就实施内容而言,主要抓住两个重点:一是充分发掘利用学科教材本身蕴涵的美育德育因素,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美育和德育的熏陶感染,同时提高人文素养。二是自觉地把美学原理运用或迁移到教学过程中,优化教学环境、教学氛围、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利用美的效应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模式要点:

1.从认识的一般规律和审美心理结构出发,构成如下模式图:(www.xing528.com)

2.就实施内容而言,现阶段主要抓住两个重点:一是充分发掘利用学科教材本身蕴涵的美育因素,二是尽可能地艺术化教学手段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