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图像的分野:艺术与科学的图

图像的分野:艺术与科学的图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历史上大量存在的科学之图体系中,与本课题的研究有着紧密关系的是图谱图像这一重要的类型,所谓图谱图像,就是指被选定、录入、编制到图谱这种独特的文体形式中的图像材料。其实,不仅是中国古代科技图谱,所有图谱以及图谱中所包含的图像,都是为了满足科学求真的需要而创制的,都是为了实现这种科学求真的目的所作出的说明性阐释。

图像的分野:艺术与科学的图

以上我们从图与图像的基本概念、种类,以及社会功能等方面对图与图像问题作了较为具体的探讨,下面,我们要进一步地把探讨问题的重点引向与本课题内容密切相关的一种重要的图与图像的类型——图谱图像的方面。从较为宏观的角度来看,图与图像都具有可视化表现客观事物以及人的思想的功能,但是从较为具体的层面来看,图与图像的功能又有着不同的取向,它们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即“艺术之图”和“科学之图”。

艺术之图是一种作者出于情感与审美表达的需要而创作的图像形式,艺术之图的功能取向就是尽可能地展现作者在图像中所要表现的思想情感与审美意蕴,通俗地说,也就是要把图像制作得尽可能美和尽可能地符合创作者的主观情感。从我国整个绘画史的发展历程来看,其中极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以强调“抒发情志”“附庸风雅”“崇尚唯美”为宗旨的艺术之图。尤其是那些在我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影响的山水画花鸟画等,在表现个人的情感、意趣、品味等特点的方面显得尤为明显。我国传统绘画中最为注重的,就是如何通过绘画的形式,来抒发主观情绪,“不求形似”“无求于世”,借绘画以示高雅,表现闲情逸趣,倡导“师造化”“法心源”,强调人品画品的统一,并且注重将笔墨情趣与诗、书、印有机融为一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绘画样式。

与艺术之图主要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情感与审美需要的取向不同,科学之图是一种主要为了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及其本质规律的图像形式。科学之图最为重要的取向,就是追求事物本身的真实性与本原性,越是接近事物本来面貌的科学图像,就越是具有较高的价值,反之,如果科学之图不能够准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与本质特征,甚至带有较多的作者主观想象色彩,那么这样的图就会大大降低它本身所应该具有的科学性价值。换句话说,如果说艺术之图主要强调的重点是“美”,那么,科学之图主要强调的重点就是“真”。当然,科学之图也应该具有一定的美感和艺术性,但是却不像艺术之图那样仅仅以美为唯一的追求目标,对科学之图的功能取向来说,处于第一位是“真”,第二位才是“美”。

在中国历史上大量存在的科学之图体系中,与本课题的研究有着紧密关系的是图谱图像这一重要的类型,所谓图谱图像,就是指被选定、录入、编制到图谱这种独特的文体形式中的图像材料。图谱图像的主要特点,就是通过形象的可视化图像以及具有系统性特点的谱系序列组合,展现事物的整体面貌,反映事物的内在特征,以使事物呈现出一种相互之间具有一定关联性意义的系列形态。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图谱图像作为科学之图的一种类型,其所有在图谱谱系中出现的图像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艺术作品,而是一种为了解释、说明,以及反映客观事物真实面貌的实证材料,作为进入图谱的图像,必须具有准确、真实、客观反映事物本来面貌的特点,必须以“真”为第一位取向,而不能成为一般意义上的“画像集”或者“照相集”,这就是图谱图像与艺术图像最为本质的区别所在。(www.xing528.com)

作为科学之图中的一种类型,图谱图像具有一个十分显著的功能特点,那就是说明性。[28]无论何种图谱图像的形式,都是为了表现某些事物的状态,或者说明某些事物的道理、原理而制作的。也正是因为图谱图像的这种说明性功能,使图谱图像在其所能表现的各个领域,如历史人文、科学技术、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具有颇高的实用性价值。我国学者沈克曾经从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与科技图谱相比较的角度,对于这个问题作过深刻的分析与论述。他指出:“中国传统的绘画作品,自魏晋南北朝以后,基本走上了以佛道为美学基础的创作模式,描绘的题材不是风花雪月就是深山遁隐。北宋以后虽有部分风俗画,但也是从文人墨客的视角出发,带有浓厚的主观情调。”“中国古代的科技图谱,带有明显的‘经世致用’和‘格物求理’的目的,不像其他画种那样或用于娱人,或用于娱己,或用于政治教化,它们的目的是为了传承文明。因此,就这一点,就决定了科技图谱和其他画种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在于:不像其他画种那样充满老庄思想的空幻虚拟的色彩,不用更多的技术手法,直接、客观地描述主题,观此作品不会把人带入可望而不可及的境界。它们反映的是积极的、入世的、令人振奋的一种情调。图中描述的不再是以人的主观情感为主的、那种远离尘世的一种充满佛道情趣的场面,而是切实地反映了人们长期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景象。”[29]在这里,作者通过比较,鲜明地指出了中国古代科技图谱那种求真理、重实用的功能,准确地揭示了中国古代科技图谱在推动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方面的作用,这是颇有见地的。其实,不仅是中国古代科技图谱,所有图谱以及图谱中所包含的图像,都是为了满足科学求真的需要而创制的,都是为了实现这种科学求真的目的所作出的说明性阐释。

当然,同时必须指出的是,尽管图谱图像最为重要的功能取向是“求真”,但是在作者实际进行图谱图像的创作与编制时,并不可能真正做到纯客观的“真”,而必然会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因素。这是因为任何一种图像形式,都是经由人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想象以及创造后所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作者本身的各种主观性因素,如知识背景、生活经验、思想情感、思维方式、审美取向、兴趣爱好等都会对图像作品产生一定影响,由此而使图像作品带有作者本身的某些“痕迹”。即使是像图谱图像这种具有较强科学性、实用性特点的图像形式,其中的主观性因素也不可能完全避免。正如伯克在《图像证史》中所言:“如果我们忽视了图像、艺术家、图像的用途和人们看待图像的态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千差万别,就将会面临风险。”[30]图谱图像中的这种主观性因素对于图谱图像“科学求真”与“客观说明”的功能取向来说或许是不利的,因为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图谱图像对于事物客观性表现的效果,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正是由于这种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因素的存在,往往又会拓展图像本身的想象空间,使图像本身所包蕴的意蕴与内涵变得更加丰富与广泛。这也就是我国图像理论中所谓“形似”与“神似”的差异。正如我国学者所指出:“图画必须展示场面,人物的面容举止之外,还有服饰装束,历史环境,典章文物,都带有许多不可回避性。当事人或时代相近人作画,当然可以增加临场感,但是异代或异国人作画,由于知识的隔膜和理解的走样,在与文学本文发生互文性关系时,有时就难免出现差池。这种‘有意味的差池’,蕴含着不少值得辨析的有趣味的文化信息。”[31]虽然由于时代的久远,使图画的内容会与所画的真实场面有所“差池”,但是这种“差池”却是“有意味的差池”,蕴含着不少“有趣味的文化信息”,这正是一种表示对于图像作品主观性因素的充分肯定的态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