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量子艺术实验:探索艺术与科学的交叉学科

量子艺术实验:探索艺术与科学的交叉学科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3吴作人作品《无尽无极》时至今日,这种探讨依然在全世界延续,并呈现出更多元的艺术形态,物理探讨也借助新艺术手段实现更为真实的体验感和交互性。从2012年开始,拥有世界最大强子对撞机的欧洲核子研究组织举办艺术家驻地项目,邀请艺术家在探索“宇宙起源究竟在哪里”的实验室进行亲身感受,借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等实现科学实验与艺术实验的对撞。量子促使人类的探索欲望处于连续性之中,同样,艺术亦充满无穷尽的想象力。

量子艺术实验:探索艺术与科学的交叉学科

回望现代主义至今的艺术发展,无论是不同时期艺术作品与量子之间观念的耦合,还是艺术家与量子物理学家的直接合作,艺术与量子并行的步伐始终处于平衡态,体现出李政道在1991年提出的“物艺相通”(后称“科艺相通”)科学概念。从上文对艺术与量子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阐释到本部分直指量子艺术的创作呈现,我们很可能会不自觉地意识到量子物理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而艺术本身也具有量子思维。

从1986年开始,李政道基于“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科学与艺术是同渠分流发展过来的”[10]思考,创办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邀请李可染、黄胄、吴作人、吴冠中、华君武等艺术家为最前沿的物理课题作画,如吴作人《无尽无极》(1988,图3)将正负电子的对撞比照周易“阴阳两仪”学说,置放复杂世界于阴阳两极对撞、湮灭、与新生的共生样态之中,展示出宇宙动态能量与阴阳二级静态对峙的理解,该作品已成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所标。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某种巧合,晚年的波尔(Niels Bohr)借助太极图视觉化地呈现了不确定性的互补特质——波与粒子、人类与自然界、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正因如此,我们得以井然有序的存在。

图3 吴作人作品《无尽无极》

时至今日,这种探讨依然在全世界延续,并呈现出更多元的艺术形态,物理探讨也借助新艺术手段实现更为真实的体验感和交互性。从2012年开始,拥有世界最大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的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举办艺术家驻地项目,邀请艺术家在探索“宇宙起源究竟在哪里”的实验室进行亲身感受,借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等实现科学实验与艺术实验的对撞。比如戴安·鲍尔(Diann Bauer)作品《纯量振荡》(Scalar Oscillation,2018,图4),用影像、图片、文字的视听形式,展示无法感知和不可见的物质世界的实在。

图4 戴安·鲍尔作品《纯量振荡》(www.xing528.com)

为什么物理学家会邀请艺术家进行视觉化创作?或与从不可见到可见的大众认知度正相关。艺术家将其身临其境的感受传达给观者,让一种充盈的真实感弥漫在艺术作品中,似乎量子已然可见,又似乎怎么也看不见。可以说,艺术家和物理学家对真实和不确定性的迷恋,一定带有某种科学背后的哲学视角。作为德国量子力学奠基人,马克思·波恩(Max Born)也曾指出,“物理学需要一种统一的哲学,用普通的语言表达,才能弥合现实和理论上的‘现实’之间的鸿沟”[11]。笔者相信对不确定性的理解,势必基于相信真实存在的前提,艺术家和物理学家的努力正体现出他们面对真实的不可见性,用始终坚持探索的态度去建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可能趋近真实的实验,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充满魅力的哲思体验。再结合上文对不确定性的阐释,我们可以通俗地理解一个电子下一秒究竟在何处的命题,事实上是由概率决定的,这种不确定的、模棱两可又带有些许期待的想象,更拉近了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联系。

人们认知不确定性的过程,也是展示操控性的过程,心理学家或将这种操控理解为人的心理恐惧诱导,但从量子的不确定性角度来看,操控对象是时间、世界甚至宇宙。比如科幻、悬疑类型电影中常出现的时间实验,《记忆碎片》(Memento,2000)、《恐怖游轮》(Triangle,2009)、《源代码》(Source Code,2011)等均对时间进行解构/重组:时间是真实的,但同时也是不确定的。另一类来自克苏鲁神话(Cthulhu Mythos)的电影,如《迷雾》(The Mist,2007)、《林中小屋》(The Cabin in the Woods,2012)等则倾向于不可见就是不确定的理念,那些不参与人类世界生存的暗物质,或者看不见的量子,可能只是一摊黏液或者一阵风而已。

进一步延伸有关不确定性的思考,需提及薛定谔的猫(Schrödinger’s Cat)对量子的质疑,即这只著名的盒中之猫生或死的状态,如果处于典型的量子态则是生与死的叠态,波函数ψ无法描述现实状况。鉴于猫具备复杂概念的直观可见性,达利在达达派摄影家菲利普·哈尔斯曼(Philippe Halsman)作品《原子的达利》(Dali Atomicus,1948,图5)中出现,以及作为隐喻的猫。值得一提的是,在2019年,来自耶鲁大学的兹拉特科·米涅夫(Zlatko Minev)首次捕捉到跃迁(transition)中的量子系统,这一突破表明波尔等物理学家认为量子跃迁的随机性可被计算,也就反向契合了薛定谔的理论。量子促使人类的探索欲望处于连续性之中,同样,艺术亦充满无穷尽的想象力。

图5 哈尔斯曼作品《原子的达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