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喜剧与悲剧完美交织的巧妙结合

喜剧与悲剧完美交织的巧妙结合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舍在《茶馆》中凭着他独具的幽默才能,将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创造性地融合起来,在喜剧的形式中注进浓重的悲剧成分,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别林斯基说过,“群众只知道外部的喜剧性,他们不懂得有一个喜剧性和悲剧性交叉之点,所唤起的不是轻松的、欢快的,而是痛苦的、辛酸的笑声。”[4]在喜剧中透出悲剧的因素,在可笑中悟出可悲的事实,更能调动观众的审美趣味,加强悲剧的效果和力量。

喜剧与悲剧完美交织的巧妙结合

现实世界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中悲中有喜、喜中有悲,忽悲忽喜,悲喜经常处在十分复杂的交织状态。老舍在《茶馆》中凭着他独具的幽默才能,将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创造性地融合起来,在喜剧的形式中注进浓重的悲剧成分,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

作为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用的是庄重严肃的语言,用字凝重,气氛悲壮。喜剧则不同,它的突出的特点是幽默、诙谐和可笑。老舍说过:“喜剧切忌庸俗,没有一个远大的思想照耀着全剧,庸俗便不易避免”。[3]那些给时代、社会和人民造成悲剧的阶级、阶层,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自身正处在一个喜剧阶段,也就是腐朽、没落、失去历史合理性的阶段。因此,老舍在《茶馆》中的“笑”首先就是对着那个年代带来巨大不幸和创痛的黑暗、腐朽、可笑的势力,讽刺和鞭笞那些丑类的种种荒诞不经。如第一幕,王掌柜不停地跟茶客打招呼“莫谈国事”,而最后被两个穿灰大褂便衣当作谭嗣同余党锁(抓)走的,竟是因为“我爱大清国,怕它完了”,才说了句“大清国要完”的清朝王室社会支柱的旗人常四爷!这是对晚晴戊戌维新失败后社会政治腐败急剧走向崩溃多么凌厉、辛辣的嘲讽。第二幕,唐铁嘴对王利发说:“我改抽‘白面’啦。你看,哈德门烟是又长又松,一顿便空出一大块,正好放‘白面儿’。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么?”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深入国人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他对抽上外国“白面”津津乐道,这是何等麻木和无耻。第三幕中小二德子承继父业当上国民党的特务打手,凶狠地对付进步学生,他不以为耻,反而向别人夸耀说:“……一拳一拳地下去,太美,太过瘾!大栓哥,你摸摸,摸摸!(伸臂)铁筋洋灰的!用这个揍男女学生,你想想,美不美!”小二德子丑恶的灵魂从这喜剧性的对话中暴露无遗。

《茶馆》剧照(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

《茶馆》的幽默感,在写到那些遭受欺凌压迫的平民百姓时也表现了出来,不过,这里的幽默比之前者辛辣的讽刺要来得委婉,比批判要来得平和,特别是在喜剧中包含了更多的悲剧成分。别林斯基说过,“群众只知道外部的喜剧性,他们不懂得有一个喜剧性和悲剧性交叉之点,所唤起的不是轻松的、欢快的,而是痛苦的、辛酸的笑声。”[4]在喜剧中透出悲剧的因素,在可笑中悟出可悲的事实,更能调动观众的审美趣味,加强悲剧的效果和力量。有人说,老舍的《茶馆》是一曲带笑的葬歌。这个“笑”是饶有深意的。人们说《阿Q正传》是含泪的笑,《茶馆》亦然。如松二爷在第二幕里想自杀,但一看到鸟就不想死了,甚至还笑着说,“非饿死不可”,本来是悲惨的,却在笑声中完成。再如刘麻子占了茶馆要将王掌柜赶出,王连声回答:“好!真好!太好!哈哈!”用这样的喜剧语言来表达悲的内涵不是更为深刻感人、发人深省么!像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都属于旧人物,他们都不能把命运的缰绳抓到自己手里,苦苦挣扎、奋斗了一辈子,最后却落得个破产、乞讨、自尽的悲惨结局。剧本对他们身上诸如胆小自私、自命不凡等弱点不时给予喜剧性的嘲弄,对他们不能认清生活方向,汇入时代主潮一面表示深深痛惜;但就在这些喜剧笔墨后面,我们仍能看出作者含着的一泡辛酸的眼泪,他给予他们的更多的是同情,是爱。这是不难理解也无可厚非的。因为他们在剧中是被侮辱被损害者,是善良正直的悲剧人物。既是悲剧人物,我们主要便应着眼于他们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而不应斤斤计较于他们的缺点,否则人们怎么能产生对他们的同情和共鸣呢?剧本最后三个老人撒纸钱为自己吊丧的场面是全剧的高潮,十分恰切地表达了全剧的内涵和核心。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在茶馆里又相聚了,他们谈论着改良、谈论着世道的艰难。他们笑谈着各自的坎坷际遇,有时甚至捧腹大笑。这是忘了自己存在的笑,是丢开了一切顾忌的笑,是无限辛酸、悲愤、从内心压挤出来的笑,所以特别震撼人心,既招人发笑,也令人落泪!三个人物扬起那出丧时洒的纸钱迎空飘舞,吆喝着:“本家赏钱一百二十吊”!这既是祭奠他们自己,也是祭奠那可诅咒的时代,悲与喜,怜与恨,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真可谓一曲绝唱。

欧洲历史上有许多优秀的剧作家,像莎士比亚、果戈理、契诃夫等,如果我们深入考察他们的有些剧本,就能看到不少悲喜剧手法综合运用的代表作,他们用的是喜剧手法,可又不是单纯的喜剧,而是要使大家在愉快的笑声中得到人性的启悟和思想的箴诫。从主观因素上说,老舍更适于写幽默喜剧,但既是选取了《茶馆》这样的题材,又不能含有太多的喜剧场面,喜中含有悲的色彩,在喜剧气氛中总免不了悲的渗入。戏剧史上一向把大团圆作为喜剧的结局,但在《茶馆》中,我们看到茶馆的被占是必然的,王利发的死也是自然的,这样带有浓重悲剧色彩的结局,应该说是成功的,这也打破了一般喜剧的结尾模式,具有更加强烈的悲剧力量。

(原载《当代话剧名著赏析》,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www.xing528.com)

【注释】

[1]李健吾:《座谈老舍的〈茶馆〉》,《戏剧报》1958年第11期。

[2]老舍:《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剧本》1958年5月号。

[3]老舍:《喜剧点滴》,《老舍论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版,第84页。

[4][俄]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第2卷,时代出版社1953年版,第12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