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有效开展儿童博物馆教育工作

如何有效开展儿童博物馆教育工作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问现在有的幼儿园在进行儿童博物教育研究的尝试,即通过依托幼儿园创建的“儿童博物馆”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那么,幼儿园内的这个儿童博物馆——“印尼风情博物馆”,对丰富或加深该园幼儿有关印尼归侨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经验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以上主要从课程资源研发的维度来理解幼儿园开展“儿童博物馆”建设的意义。

如何有效开展儿童博物馆教育工作

现在有的幼儿园在进行儿童博物教育研究的尝试,即通过依托幼儿园创建的“儿童博物馆”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我也曾听过有的园所在介绍他们园有关“儿童博物馆”建设与做法这方面的经验,但说实话,我对他们园为什么要做“儿童博物馆”以及开展博物教育这方面的认识,至今还不是很清楚,您能给我讲解一下吗?

幼儿园在园内建设“儿童博物馆”或称之为“宝宝博物馆”,其实可以先将之放在课程资源研发这一层面来理解。我们主张,幼儿园课程活动要有课程资源做支撑,也特别强调幼儿园老师在课程实施与建设过程中要善于去挖掘周边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并对这些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进行“加工处理”,使之成为能够与幼儿互动的、为幼儿所用、对幼儿经验丰富与能力发展有益的课程活动载体

之前在对周边可利用的课程资源的研发与利用上,特别是在资源收集与整理工作上,对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完整性、系统性方面比较忽略,导致幼儿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比较片面。再且,对这些已运用过的课程资源,也缺乏以某种形式加以有效地保留与呈现出来,往往是课程活动结束了,这些可能经过一番辛苦而收集过来的课程资源也就随之悄无声息地消失了。(www.xing528.com)

那么,儿童博物馆就是幼儿园在园内或班内,安排出一定的空间将这些在课程实施过程所运用过的课程资源以“博物馆”的形式展示出来。基于这一理念而创建的儿童博物馆,既真实地记录了幼儿利用这些资源而开展的课程活动的足迹,又对丰富幼儿某一方面的经验、激发幼儿对某一方面事物的探究是有益的。同时,将利用课程资源而开展的课程活动的全程以“博物馆”这样的方式呈现出来,不仅有利于参与课程中的当事者进行细细回味,也可以供别的班级的幼儿参观学习,从而达到课程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因为博物馆“公众性”的特征本身也就意味着其应该是对外开放的,其开放面不仅是本班幼儿,而是本年龄段或本园的幼儿。

在这里举一个例子,本人曾实地走访了某幼儿园。该园地处印尼归侨集中居住区,该园的课程实施与建设中,提出要融入多元文化,打造多元文化课程特色。而其实在该园内真正属于印尼归侨家属的幼儿却为数不多,也即其实该园幼儿的经验与所要打造的多元文化课程特色有一定的距离。在活动反馈现场中,我就建议该园应在教学楼下比较开阔的架空层规划出一定的空间,用来创建园内“印尼风情博物馆”。

在这个馆里集中展示一些反映印尼归侨,在“衣食住行”这方面的图片、照片、模型、实物、视频等,以及历年来幼儿园开展有关多元文化课程活动的一些“活动成果”,比如幼儿的美工作品、创编的儿歌等。那么,幼儿园内的这个儿童博物馆——“印尼风情博物馆”,对丰富或加深该园幼儿有关印尼归侨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经验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幼儿有了这方面的相应经验,也才能有效地支持该园所提出的“多元文化课程”的持续开展;同时,有了这样一个博物馆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幼儿园课程特色的一种表征形式。

以上主要从课程资源研发的维度来理解幼儿园开展“儿童博物馆”建设的意义。那么,为什么要对幼儿进行有关博物方面的教育呢?其实还是可以从《指南》中找到相关依据的。《指南》在“社会领域”中的“教育建议”写到,“和他们一起收集有关家乡、祖国各地的风景名胜、著名的建筑、独特物产的图片等,在观看和欣赏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在“艺术领域”的“教育建议”也写到,“支持幼儿收集喜欢的物品并和他一起欣赏”。华爱华在《〈指南〉解读》一书中,对区域活动类型的划分,有提到一个“展示区”,其实可以将这“展示区”进一步理解为“博物馆(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