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祭祖的节日,每到清明,人们都会去坟地上坟祭祖。老河口人则会带一些蒸馍、肉放在坟前,然后烧纸、磕头。家人中除了未成年的孩子都要去。他们认为,死人是阴邪的,小孩子灵魂没有成熟,去坟地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出于对孩子的保护,一般不让他们去上坟。在性别方面,老河口很早以前的祭祖活动只能男性参与,女性不能去坟地祭祖,尤其是那些出嫁的女性,会被看作是外人,更不能去上坟。这主要是男女不平等的观念造成的,而现在就没有这些说法了。李河村的李会计给我们介绍道:“村子里坟地一共有三块,清明节时,很多人都会前去坟地祭拜老人。”
葬礼,是生者为死者举办的告别仪式,既是宣告生命的终结,也是寄托生者的哀悼和追思。现在人们多讲究厚养薄葬,丧葬仪式比过去简化得多。基于对死者的忌讳,有人亡故一般说“不在了”,还要派人到亲友家中报丧。人死后,送入殡仪馆,专人给死者化妆、换寿衣(老河口人叫老衣),殓入恒温棺内,同时布置灵堂,等候亲朋吊唁。
灵堂一般都设在堂屋,正中墙上挂一大“奠”字或死者遗像,对着遗像前放两条板凳,将棺材放在上面,然后盖板,盖与棺四角垫上火纸,一是防死人还阳,二是等出殡前做最后告别。棺材头对着大门,头前放一小方桌,中放一过桥面(碗上横放一根筷子,上面挂面条),两边摆着刀头(整猪头)、供香 (大蒸馍)、香炉、蜡座等。棺材下放一长明灯(碗内注香油,以捻点亮),一直亮到出殡,离桌不远,放一用泥糊的瓦盆,叫老盆,烧纸用,孝子先祭拜,然后亲朋前来吊唁。
第二天是吊唁日。吊唁一般是在下午或晚上,吊唁者送上不同葬礼,有火纸、鞭炮、香蜡、烟酒、礼金、挽联、挽幛、纸扎(用彩纸糊的童男童女、牛、马、房屋等)。吊唁者为亡人上三炷香(也有行鞠躬礼),丧家人在旁磕头还礼。儿媳、孙媳娘家来吊唁,还得用方桌抬来刀头、供香等大礼,吹吹打打至灵堂。拜祭的同时,孝子跪在一旁磕头致谢。孝子的孝标也有区别,儿女辈的在黑袖纱中缝一点白布,孙辈在黑袖纱中缝一点红布,亲朋佩戴黑袖纱。有的地方,丧家的儿子要戴头巾,系腰布。这头巾、腰布都由媳妇娘家做,头巾又称“搭头布”。丧家的孙子要戴孝章,戴短的搭头布,是否系腰布视情况而定,没过门的女婿要戴红色的孝章,这些东西都由丧家亲属准备。丧者没入土之前,一般要请别人来葬礼帮忙,来帮忙的人都要盘头,把搭头布的下摆盘到头上。响手班整天间断地吹奏戏曲、歌曲,丧礼多为烟、酒、礼金、花圈。祭奠礼仪改为追悼会,孝歌失传,被点歌点戏取代。午夜12点前一切活动停止,仅剩下孝子守孝至天明。
第三天是出殡日,如有在远方的亲人往回赶,可放七天出殡。现在讲究入土为安,实行混合葬,即先火葬后土葬。出殡时,长子摔过老盆后,抱死者遗像随灵柩于卡车上,花圈放在灵柩周围,孝子、响手、抬棺者由同一车前行,后随亲朋好友的车队,沿途鞭炮不断,散撒火纸(意为给死者送路费)。有的地方由丧家长子打着孝幡,次子及以下众家属拄着哭丧棒,后面跟着唱手班子、纸扎车马、花圈、孝幛、执事、僧道、孝属、执拂亲友、灵柩以及送殡车轿行列。过十字路口、河沿、桥梁、井台、牌坊、寺庙、城门都要把纸钱高高抛撒,是为打发路边那些孤魂野鬼。到火葬场后,在炉前做最后道别,入炉火化后,骨灰殓入骨灰盒内,由长子捧上,众孝子跟随乘车至选定的墓地。安葬前,有的人家会专门请阴阳先生看地气。安葬时,鞭炮响手齐鸣,将骨灰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墓坑,伙计们用水泥板封口后,孝子跪拜,丧葬结束。老人入土的当天,出嫁的女儿会给父亲糊纸马,给母亲扎轿子;儿子给父亲做房子,给母亲做电视等,当然,这些物品当天来不及做也可以推迟。出殡安葬后回家宴请宾客,席中多有豆腐、面片等寓意“白孝”的食物。(www.xing528.com)
老人去世,由直男、直女守孝3到5天,他们晚上都不睡觉,轮流守孝。入土的前一天,所有亲戚都要到场。家人要以七天为周期,到墓前祭奠,直到五七,然后是百日、周年、两周年、三周年,这些日子只需直系亲属到场就 可以。
若是小孩(16岁以下)夭折,直接入土,埋在祖坟边上或者其他地方。 0~6岁的小孩,和着衣物等直接入土;6岁以上的孩子用箱子装或者用席子裹着入土。
立碑是在清明节,这一天死者儿子女儿都要到坟前烧纸磕头。农历十月初一这一天,在家的人都要上坟烧纸,如果这一天赶不及回来,可以提前回来上坟烧纸,但是不能推后。如夫妇二人先后去世,后去世者可以和先去世者合埋一起,叫作合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