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南游击区的发展及其对赣粤边游击战争的重要贡献

信南游击区的发展及其对赣粤边游击战争的重要贡献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召开长岭会议之前,信南游击区只有信丰崇仙和南雄南山两块小根据地,不是敌人的“清剿”重点。8月下旬,信南地区的游击队化零为整,相对集中在东坑附近的下山围伏击国民党江西保安团第十二团一个中队,击毙保安团10多人,缴获一批枪支弹药。信南游击区的发展,不但牵制和分散了敌人的兵力,有力地支援了信康赣游击区,而且不断地给赣粤边特委提供活动经费,为坚持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信南游击区的发展及其对赣粤边游击战争的重要贡献

在召开长岭会议之前,信南游击区只有信丰崇仙和南雄南山两块小根据地,不是敌人的“清剿”重点。1935年初,为开辟新的游击区,并向龙南、定南全南3县发展,特委和军分区派肖国椆[7]、曹水清等率红军游击队和工作团到上述地区,开展群众工作。1935年4月长岭会议后,为了分散敌人对油山的注意力,特委派黄成则、张日清带领红军游击队,突破敌人“清剿”,转移到“三南”,使游击区积极向“三南”扩展。

1935年夏天,特委决定成立中共信龙雄工委,统一领导信南地区游击队,由马贻发[8]任书记,肖国椆、卢耀堂、曹水清等为委员。同年秋冬,在工委基础上,正式成立中共信南县委,下辖信丰崇仙区委、九龙(小江)区委和龙南、全南、定南等县的党组织,仍由马贻发任书记。1936年春,特委又派吴少华带领警卫班到青龙山地区,充实该区的武装力量。5月,游击队在祭上处决了国民党侦探曾广义、曾广元。“两广事变”后,活动在信南游击区的游击队接到特委传达的潭塘坑干部会议精神后,决定先开展政治攻势,四处张贴《告群众书》,散发传单,揭露两广事变的本质,发动新的军事攻势。国民党粤军撤走后,7月中旬的一天,驻社迳圩的国民党江西保安团十二团第八中队勾结反动保长、土豪,捕杀为游击队购买物资的革命群众,马贻发在崇仙下芜排被敌包围,英勇牺牲,后为罗世珍[9]接任信南县委书记。7月的一个夜晚,吴少华率10多名游击队员,袭击了社迳圩,火烧了敌人的炮楼,处决了土豪叶南山,寄刀留柬警告反动保长、甲长,此举令土豪劣绅闻风丧胆。7月11日,为打击敌顽固堡垒崇仙黄柏山土围子,崇仙游击队集中200余名指战员和游击小组群众,向该堡垒发起猛烈进攻。这个土围子四面筑有围墙,工事坚固,内有步枪、土炮、鸟铳等,历来防守严密。游击队曾多次围攻,均未攻下。由于这次火力集中,加上游击小组配合,只用了半天工夫,就将土围子攻破,当场打死两名反动分子,俘虏5名,缴获4支步枪。随后,游击队进入信丰东坑打土豪。中旬,该地游击队进入定南大汶,分3路打击反动豪绅,均旗开得胜。8月下旬,信南地区的游击队化零为整,相对集中在东坑附近的下山围伏击国民党江西保安团第十二团一个中队,击毙保安团10多人,缴获一批枪支弹药。

经过一个月的发展,信南游击区东面发展到信丰隘高以南的龙头,南面发展到龙南县城附近,西面发展到全南白石下,北面发展到小河游击区。除县城外,广大山区、小圩镇,都是红军游击队活动的区域。(www.xing528.com)

1936年9月,根据特委关于游击队要相对集中的指示,崇仙、南山与三南3支游击队正式合编为三南游击支队,支队长为邓金莲,政治委员为张日清、副支队长为赖水石,副政治委员为刘震英。随后,三南游击支队在全南县刁公坑伏击国民党保安团两个中队,毙伤保安团20余人。10月14日,三南游击支队在龙南县老鸦山伏击国民党保安团两个中队,击毙20余人,打伤和俘虏40余人,缴获步枪数十支。

随着斗争形势好转,信南县委派出一些工作团到新区工作。在凉伞迳、下山围、月子江等地发展了一批新党员,相继成立4个支部。信南县委由原来的崇仙、社迳两个区委,又新增加程龙、陂头两个区委,并恢复了南雄水口区委,共有80名党员。信南游击区的发展,不但牵制和分散了敌人的兵力,有力地支援了信康赣游击区,而且不断地给赣粤边特委提供活动经费,为坚持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