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赣粤边游击战争中的医疗卫生工作及其成效

赣粤边游击战争中的医疗卫生工作及其成效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医疗卫生工作的开展处于以战争为生存手段的特殊时期,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发展游击战争”这个中心任务,具有明显战时特点。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在某种意义上说,其艰苦性不亚于红军长征,这给医疗卫生工作增添了许多困难。总之,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医疗卫生工作,虽然是在艰难困苦的战争环境中展开,但由于目标明确,组织严谨,方法得当,措施切实可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支援革命战争起了重要作用。

赣粤边游击战争中的医疗卫生工作及其成效

赣粤边三年游击战医疗卫生工作的开展处于以战争为生存手段的特殊时期,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发展游击战争”这个中心任务,具有明显战时特点。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在某种意义上说,其艰苦性不亚于红军长征,这给医疗卫生工作增添了许多困难。由于国民党军队长期的军事“清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红军游击队被围困在深山老林中,忍受饥饿、寒冷和经受疾病的折磨。但是,在项英陈毅和中共赣粤边特委领导下,游击区军民群策群力战胜缺医少药困境,主要做法是:

(一)做好思想工作,保存了红军和游击队的革命力量

1935年2月初,根据中央指示,留守苏区红军部队准备突围,此时还有2000多名重伤员留在医院,加上为伤病员服务的人员和后勤人员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后方队伍。这么多重伤病员既不可能随部队突围转移,也不可能集中休养,唯一的办法就是依靠群众,分散隐蔽。因此,中央分局决定由陈毅负责动员疏散工作,“陈毅同志在部队里有很高的威信,又善于做说服工作,而且他本人就是伤员,由他去动员疏散是最合适的。”[36]陈毅在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张凯协助下,对住院伤病员进行动员说服工作。陈毅对伤病员说,中央苏区暂时失败了,非转移不可,但中国革命肯定要胜利。革命的火种是扑灭不了的,革命的高潮一定会到来。我们现在的处境很险恶,同志们先疏散回家或到老百姓家里去隐蔽养伤。伤好后,种地也好,打游击也好,等革命形势好转时再回来。但同志们千万要珍重,做失败形势下的英雄。伤员们通情达理,他们慷慨激昂地回答说:“只要把真实情况告诉我们,我们就有办法对付敌人。”“只要革命有希望,我们就安心留下来。”[37]充分体现了革命战士在危急关头的英雄本色。伤员思想通了,还得依靠群众帮忙,把伤员交给群众。陈毅和地方党组织负责同志与群众商量,动员大家为革命分忧。陈毅诚恳地对上了年纪的乡亲们说,你们把这些同志抬回去,藏起来,掩护好,治好伤。他们都很年轻,要他们给你们做儿子也好,做女婿也好,他们伤好了,多一个劳动力,也多一个报仇的人!人民群众同红军血肉相连,一经说明情况和要求,大家积极响应。一时间,在伤员休养的地方出现了动人的场面:老大爷、老大娘,或一人背一个,或两人抬一个,很快就把重伤病员全部疏散完毕,为领导机关和部队解除了后顾之忧。

(二)宣传卫生知识,培养了红军和游击队的良好习惯

中央分局和中央政府办事处认真总结苏区和红军医疗卫生工作的经验,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不忘驻地卫生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从实际出发,确定游击区的卫生工作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三年游击战争期间,特别是1934年10月至1935年2月,苏维埃政府和红军部队十分重视卫生防疫工作,注意教育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破除陈规陋习,讲究卫生,召开大小会议、张贴标语,书写卫生宣传栏,向群众大力宣传卫生防疫知识。中央政府办事处特别要求大家讲究卫生,经常组织军民进行卫生大扫除。因此,家庭之间、村组屋场之间、区乡之间乃至县之间、红军各部队之间,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卫生竞赛,使留守苏区军民的健康状况大大改善。项英强调,部队带头搞好卫生,规定每个红色战士做好两件工作,“第一要讲究卫生,尤其现在冬天,要勤洗脚,免得生冻疮。要照医生、卫生员指示的去做,就会少生病少到后方[去]了。第二要……”[38]

(三)重视民间药方,保障了红军和游击队的生命健康

项英、陈毅等来到油山后,由于药品奇缺,仅有的药就是几盒“万金油”、几瓶“剂众水”和几包“八卦丹”。但他们非常重视民间药方,广采民间验方,采集草药,自制成一些中成药品。这些药品对治疗陈旧性伤口化脓、感染以及肠炎、伤风、痢疾常见病,很有疗效。陈毅在赣粤边坚持游击战争时,大腿的伤口多次复发,那时买不到西药,周篮就“用草药,‘狗帖耳’也用过,田塍上的蚂蚁穴,连窝一齐端,捣烂来给他(陈毅)也敷过,后来用辣蓼草加盐熬水给他熏、给他洗。因为加了盐,洗的时候药水渗入伤口是好痛的,每洗一次,疼痛难忍。陈毅咬紧牙关,还说‘不怕、不怕,你只管洗得去’。每洗完一次,就痛得他冒出一身汗。洗了几次,把蛆虫杀死了”[39]。在周篮的精心照料下,陈毅的伤口逐渐好起来了。陈毅的警卫员宋生发得了重病,浑身肿得像面饼一样,用手一按,就是一个青亮的小窝,而且一走路就喘不过气来,他到油山“游击队里不久,病就被老百姓针灸好了”。[40]有一次,中共信康赣县委警卫班的李德和患疟疾,时冷时热,吃不下,睡不好。项英亲自帮助烧开水,叫炊事员给李德和做稀饭,并弄来一些治疟疾的草药,治好了李德和的病。

总之,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医疗卫生工作,虽然是在艰难困苦的战争环境中展开,但由于目标明确,组织严谨,方法得当,措施切实可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支援革命战争起了重要作用。

【注释】

[1]陈丕显:《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3—64页

[2]肖平权、曹秀英:《在项英同志身边》,庄春贤主编:《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亲历记》,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56页。

[3]项英:《三年来坚持的游击战争》(1937年12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赣粤边游击区》,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第123—124页。

[4]刘五、徐行者:《红色儿女》,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版,第86页、第87页。

[5]刘建华:《风雷激荡二十年》,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64页。

[6]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0页。

[7]《江西第四行政督察区保安司令部关于“移民并村”的训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赣粤边游击区》,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第425页。

[8]陈丕显:《南三年游击战争》,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6页。

[9]陈毅:《忆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回忆中央苏区》,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83页。

[10]庄春贤:《腰带的秘密》,《赣南红色旅游》,红旗出版社2005年版,第305—306页。

[11]张健妹和陈毅同志在一起,庄春贤主编:《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亲历记》,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77页。

[12]刘建华:《风雷激荡二十年》,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76页。

[13]刘建华:《风雷激荡二十年》,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82页。

[14]杨尚奎:《艰难的岁月》,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页。

[15]项英:《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经验对于当前抗战的教训》,《解放周刊》第一卷第二十七期,1937年10月30日延安出版。

[16]赵品三:《关于中央革命根据地话剧工作的回忆》,《中央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91—502页。(www.xing528.com)

[17]《信丰县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25页。

[18]《信丰县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40页另一说,陈丕显在《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一书中,对这三首诗中个别字句有不同表述,见该书第3页、第20页、第21—22页。

[19]《信丰县军事志》,2011年3月内部版,第239—240页。

[20]3谭延年(1907—1960),广西奉议(今田阳)人。在赣粤边特委油印处担任专职刻印员。

[21]黄老伯,吉安人。在赣粤边特委油印处做饭兼油印。

[22]郭洪传(1911—1988),信丰油山上乐人。在赣粤边特委任交通员,负责采购油印器材、分发油印材料。

[23]郭洪传:《特委油印处》,庄春贤主编:《粤边三年游击战争亲历记》,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32页。

[24]刘建华:《风雷激荡二十年》,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99页。

[25]项英:《三年来坚持的游击战争》(1937年12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赣粤边游击区》,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第88页。

[26]谭延年:《依靠群众坚持游击战争》,《回忆中央苏区》,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93页。

[27]《女英自述》,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10—311页。

[28]张健妹(1919—2001),又叫张千妹,江西大余人。曾任中共赣粤边特委交通员。

[29]张健妹:《杨尚奎同志在梅山》,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赣粤边游击区》,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第357页。

[30]罗世珍:《游击战争期间的南雄、信南县委》,庄春贤主编:《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亲历记》,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88页。

[31]罗世珍:《游击战争期间的南雄、信南县委》,庄春贤主编:《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亲历记》,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87页。

[32]刘建华:《风雷激荡二十年》,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53页。

[33]陈丕显:《赣南三年游击战争》,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4页。

[34]张更生(1919—2014),广东南雄人,北山游击队交通员。

[35]《陈毅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第11页。

[36]陈丕显:《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3页。

[37]陈丕显:《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4页。

[38]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综合篇》,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第221页。

[39]周篮(1904—1975),又名周三娣子,江西大余人。多次为红军游击队传递情报、购买物资。陈毅为她取名为“周篮”。引文引自周篮:《陈毅同志三年游击战琐记》,《回忆中央苏区》,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99页。

[40]宋生发:《跟随陈毅同志打游击》,解放军文艺社1960年版,第3—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