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政府机构发布美国贸易政策

政府机构发布美国贸易政策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产业利益集团与国会、国会与行政或执行机构之间的层层互动或博弈,美国的政治过程最终输出为对外贸易政策。依据外贸政策制定的不同方式,可将美国的贸易政策划分为经由直接立法制定的贸易政策和权力委派下产生的贸易政策。后者是指由国会授权行政部门制定贸易政策。以上是关于产业地理政治影响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作用机制的理论阐述。从产业地理政治的角度研究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形成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政府机构发布美国贸易政策

对于国会(议员)在贸易问题上的施压,行政部门并非总是给予被动的反应。美国宪法赋予行政部门否决权的目的在于让国家利益高于部门或地方利益。[49]何况自由贸易是国会的主导文化[50]国会也不愿意直面国内产业的压力,它更愿意让行政部门在对外贸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51]虽然在冷战后,随着外来竞争的加剧,国会越来越突显自己在贸易政策上的作用,但总体上并没有改变行政部门主导美国贸易政策制定的趋势。虽然国会对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影响很大,但反映国会意愿的议案最后能否成为公共法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总统的态度。如果总统支持某一法案,那么该法案就容易成为公共法律,国会影响贸易政策的努力就取得了成功;如果总统反对,则该法案难以成为公共法律,国会影响贸易政策的努力就很容易失败。如1985年美国针对中国的纺织品配额案,虽在国会两院得到多数通过,但由于里根总统的否决而未能得到执行。当然,国会还可以对总统的否决进行反否决(override),但一般而言,在参众两院都获得2/3的多数支持是非常困难的。由此可见,产业地理对美国贸易政策的影响还受到府会关系的制约。

经过产业利益集团与国会、国会与行政或执行机构之间的层层互动或博弈,美国的政治过程最终输出为对外贸易政策。依据外贸政策制定的不同方式,可将美国的贸易政策划分为经由直接立法制定的贸易政策和权力委派下产生的贸易政策。前者是指由作为立法机构的国会通过法定的程序批准行政部门与外国达成的贸易条约、协定(如《乌拉圭回合协议》、《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等),或依据美国贸易法相关条款的规定由国会批准的双边贸易协定。如国会依据1974年《美国贸易改革法》中“杰克逊-瓦立克”条款的规定对中国进行最惠国待遇地位审查。后者是指由国会授权行政部门制定贸易政策。在现实中,贸易政策不一定由立法机构通过立法活动来制定,在很多情况下是由立法机构委派给行政机构或准司法机构来进行决策[52]例如就美国的反倾销裁定而言,作为行政机构的国际贸易署裁定是否存在倾销,独立的准司法机构国际贸易委员会(ITC)裁定是否构成损害,当两个机构均得出肯定的裁定结果时,反倾销税将被征收。

依据贸易政策是否产生限制或扩大贸易效果,可以将美国贸易政策大致划分为自由或偏自由的贸易政策和保护或偏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前者如NAFTA、PNTR、《美国中美洲自由贸易协定》等,后者如“双反”裁决、“特保”、“337条款”调查等。

以上是关于产业地理政治影响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作用机制的理论阐述。在这一作用机制中,国际贸易对产业利益的分配性影响及产业的贸易政策偏好成为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根本动因,也是我们研究美国贸易政策制定的逻辑起点;产业经济地理与国会制度的相互作用及产业对国会的政治游说则成为美国外贸政策制定的核心环节;国会与行政部门、准司法机构围绕应对产业压力的互动则最终导致美国贸易政策的出台,这一环节也成为我们考察美国外贸政策的逻辑终点。[53]金融危机催生了新一轮的美国对华贸易保护主义浪潮。美国东部传统制造业是此轮贸易保护主义浪潮的策源地和堡垒。从产业地理政治的角度研究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形成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注释】

[1]张昆仑:《产业的定义与产业化:从马克思的“产业”思想论起》,《学术界》2006年第1期。

[2]Wendy J.Schiller,“Trade Politics in the American Congress:A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 of Political Geography and Interest Group Behavior”,Political Geography,Vol.18,Issue 7,1999,p.769.

[3]Robert A.Pastor,Congress and the Politics of U.S.Foreign Economic Policy,1929-1976,Berkeley,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0,p.12.

[4]Benjamin J.Cohen,American Foreign Economic Policy:Essays and Comments,New York:Harper and row,1968,pp.1-10.

[5]刘建华:《试析产业地理政治对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影响》,《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8期。

[6]张军生、李俊、王颖:《全球产业转移视角下的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及中国对策》,《国际贸易》2009年第10期。

[7]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在《保护主义与实际工资》(1941)一文中,提出关于关税对国内生产要素价格或国内收入分配影响的一种西方经济学理论,被称为斯托尔帕-萨缪尔森模型(S-S模型)。该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关税提高受保护产品的相对价格,将增加该受保护产品密集使用的要素的收入。如果关税保护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劳动要素的收入趋于增加;如果关税保护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则资本要素的收入趋于增加。

[8]曲博:《开放经济政治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新进展》,《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2006年。

[9]Ronald Rogowski,Commerce and Coalitions:How Trade Affects Domestic Political Alignment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9.

[10][美]迈克尔·J.希斯考克斯著,于扬杰译:《国际贸易与政治冲突——贸易、联盟与要素流动程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美]罗伯特·基欧汉、海伦·米尔纳主编,姜鹏、董素华译:《国际化与国内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12]See Harry Bowen,Edward Learner,and Leo Sveikauskas,“Multicountry,Multifactor Tests of the Factor Abundance Theor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77,No.S,1987,pp.791-809.

[13]王丽娜、周明月:《美国出口贸易的发展特点及增长原因》,《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14]U.S.Census Bureau.Press releases FT-900:U.S.international trade in goods and services,http://www.census.gov/foreigntrade/statistics/press release/index.html.

[15]Xian quan Xu,Sino-U.S.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p.243.

[16]戴姆勒著,王恩冕等译:《美国贸易政治》,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5~186页。

[17]刘建华:《试析产业地理政治对美对华贸易政策的影响》,《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4期。

[18]Michael Weisskopf,“Backbone of the New China Lobby:U.S.Firm”,Washington Post,June 14,1993.

[19]罗伯特·吉尔平著,杨宇光、杨炯译:《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05页。

[20]John Nichols,Jesse Jackson JR.,A Different Vision,https://en.wikipedia.org/wiki/Jesse_Jackson,_Jr.?diff=291445344.

[21]Marc L.Busch,Eric Reinhardt,“Geography,International Trade,and Political Mobilization in U.S.Industries”,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Vol.44,No.4,October 2000,pp.703-705.

[22]Wendy J.Schiller,“Trade Politics in the American Congress:A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 of Political Geography and Interest Group Behavior”,Political Geography,Vol.18,Issue 7,1999,p.769.

[23]孙哲、刘建华:《产业地理与结盟游说——考察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新视角》,《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6期。

[24]孙哲、刘建华:《产业地理与结盟游说——考察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新视角》,《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6期。

[25]Marc L.Busch and Eric Reinhardt,“Geography,International Trade,and Political Mobilization in U.S.Industries”,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Vol.44,No.4,2000,pp.703-719.(www.xing528.com)

[26]孙哲:《左右未来:美国国会的制度创新和决策行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9页。

[27]孙哲、刘建华:《产业地理与结盟游说——考察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新视角》,《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6期。

[28]Wendy J.Schiller,Geographic Coalition Formation in Trade,Environmental,and Energy Politics,Presented at the 2002 Annual Meetings of the Midwest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April 25-28,2002,pp.1-30.

[29]席来旺:《从PNTR看美对华政策》,《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第10期。

[30]孙哲、刘建华:《产业地理与结盟游说——考察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新视角》,《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6期。

[31]孙哲、刘建华:《产业地理与结盟游说——考察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新视角》,《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6期。

[32]孙哲、刘建华:《产业地理与结盟游说——考察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新视角》,《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6期。

[33]Gerald D.Keim,Carl P.Zeithaml,“Corporate Political Strategy and Legislative Decision Making:A Review and Contingency Approach”,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Vol.11,No.4,1986,pp.828-843.

[34]赵可金:《营造未来——美国国会游说的制度解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8页。

[35]孙哲、刘建华:《产业地理与结盟游说——考察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新视角》,《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6期。

[36]Wendy J.Schiller,Geographic Coalition Formation in Trade,Environmental,and Energy Politics,Presented at the 2002 Annual Meetings of the Midwest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April 25-28,2002,p.5.

[37]赵可金:《营造未来——美国国会游说的制度解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

[38]刘建华:《看清美国在汇率问题上的结盟行动》,《证券时报》,2010年4月20日。

[39]Paul Giannamore,Steel State Legislators Question Chinese Steel Safety,http://www.hsconnect.com/page/content.detail/id/502120.html?nav=5010.

[40]孙哲、刘建华:《产业地理与结盟游说——考察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新视角》,《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6期。

[41]吴心伯:《中美经贸关系的新格局及其对双边关系的影响》,《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42]刘建华:《看清美国在汇率问题上的结盟行动》,《证券时报》,2010年4月20日。

[43]Nov.5,2009:Rep.Ryan and Rep.Murphy Urge Pres.Obama to Take Stance on Currency Manipulation,November 13,2009,http://timryan.house.gov/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322.

[44]130 Members of Congress Push for Action on China Currency Manipulation,http://www.tradereform.org/2010/03/130_members_of_congress_push_for_action_on_china_currency_manipulation/.

[45]刘建华:《看清美国在汇率问题上的结盟行动》,《证券时报》,2010年4月20日。

[46]The US-China Business Council,111th Congress Legislation Related to China,www.uschina.org/public/.../111th_congress_chinalegislation.pdf.

[47]Support Testimony Presented at ITC Hearing,Jun.2,2009,http://www.usw.org/our_union/our_issues/unfair_trade?id=0006.

[48]Support Letters Submitted to ITC,http://www.usw.org/our_union/our_issues/unfair_trade?id=0006.

[49][美]Jerel A.Rosati编:《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学文献选读》(Readings in the politics of 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1页。

[50]关于该观点的著述可参见:I.M.Destler,American Trade Politics(Washington,DC: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5);R.A.Pastor,Congress and the Politics of US Foreign Economic Policy,1929-1976(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0);J.H.Jackson,“Perspectives on the Juris prudence of International Trade:Costs and Benefits of Legal Procedures in the United States”,Michigan Law Review,Vol.82,No.6,1984,p.1582.

[51]1934年通过的《互惠贸易法案》和1974年的贸易法案关于快车道授权的条款均表明了这一点。参见[美]戴斯勒(I.M.Destler)著,王恩冕、于少蔚译,《美国贸易政治》,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52]I.M.Destler,American Trade Politics,Washington DC: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5.

[53]刘建华:《试析产业地理政治对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影响》,《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