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劳动力结构调整的重要性与方法

劳动力结构调整的重要性与方法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企业外迁,也带来北京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从1978年至今,北京市劳动力结构同样经历了从第二产业工人占主体到第三产业工人比例超过70%的变化。图3-13 1978年到2013年北京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变化图从产业工人数量的变化来看,北京市从业人员年末数量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从1978年的444.1万人上升到2013年共1 141.0万人的规模,但是主要贡献主体为第三产业,从最初的140.3万人上涨到2013年的874.7万人。

劳动力结构调整的重要性与方法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企业外迁,也带来北京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从1978年至今,北京市劳动力结构同样经历了从第二产业工人占主体到第三产业工人比例超过70%的变化。在1995年以前,北京市第二产业工人比例一直稳定在40%左右,但是从此以后该比例开始不断减少,2004年已经不超过30%,在2010年第二产业工人比例首次低于20%,为19.6%,到2013年已经下降为18.5%。与此同时,第三产业劳动力比例则由1978年的31.6%上升到2013年的76.7%(图3-13)。

图3-13 1978年到2013年北京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变化图

从产业工人数量的变化来看(图3-14),北京市从业人员年末数量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从1978年的444.1万人上升到2013年共1 141.0万人的规模,但是主要贡献主体为第三产业,从最初的140.3万人上涨到2013年的874.7万人。而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则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但从业人数始终维持在210万人左右,在1992年达到顶点为281.6万人。

图3-14 1978年到2013年北京产业劳动力数量变化图

根据2004年和2008年的经济普查数据,可以进一步研究从业人员变化的区位分布。从第二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数来看(图3-15、图3-16),位于首都发展核心区和功能拓展区的八个区县(普查时东城、西城与崇文、宣武尚未合并),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数量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朝阳区下降幅度最大。位于生态涵养区的五个区县,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同样出现下降。而位于城市发展新区的通州、顺义的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则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表现出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后,北京内城二产从业人员减少,而二产法人单位主要集中的城市发展新区则出现了一定的抬升。其中,石景山、房山作为北京首钢、燕山石化等北京大型工业企业所在区县,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分别减少了22 025人和53 012人。(www.xing528.com)

图3-15 北京两次经济普查各区县第二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数变化图

图3-16 北京两次经济普查各区县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数变化图

但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来看,除了宣武、房山和怀柔外,其他区县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数量都有所增加。增长幅度最高的是海淀和朝阳,分别增加了460 959人和335 065人。

由上可见,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带来了二、三产业劳动力结构的调整,而二、三产业劳动力的区位分布也发生了变化。城八区以及生态涵养区的大部分区县中第二产业劳动力都有一定程度的减少,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都有显著提升;而城市发展新区则成为新时期北京市劳动力的主要集中区域,无论是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其就业人数都有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