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管理学中的中国元素

现代管理学中的中国元素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角度回顾性思考毅武教授对于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中国元素”与“中国声音”甚为鲜亮:其一,完善了传导与配置理念。其实,在《教程》中已首次将传导与配置理念引入了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

现代管理学中的中国元素

一般而言,管理的实质就是在特定环境下对组织拥有的基本要素对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和既定目标的活动与过程。从理论层面看,主要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基本管理职能;从传导层面看,主要由战略与决策、配置与协调构成;从实践层面看,则具体化为一系列的管理行为、活动及其过程。管理不是蛙跳式的,不是断续性的,也不是“小娃藏猫猫”,而是传导式的、连续性的,讲求实实在在的管理绩效!用一系列“中国元素”与已有条件构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新学科,绝非易事,确实难能而为!

据我所知,“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设想、建构与落地,绝非一蹴而就。我和毅武教授相知、相识、相交已有20余年,他原本是经济学教授,用了近30年的时间与精力创建了“中国现代经济理论”。在受聘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国际管理学院时,因“救急”代上管理学课程,结果一上就是5年,因而在他后来主编的现代管理学方面的教材以及现在的“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中,经济学的“味道”与“痕迹”信手可拈。他致力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研究,也是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开始的。期间,先是认真、细致、周全地阅读、研究、把握国内外现代管理学已有的成果,形成大致思路。这是构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极为重要的知识与理论准备;接着在教学与科研过程中实际体会现代管理学一系列基本内容的效果与意义,并根据实践过程的切身感受修正、补充、完善、创新其框架、体系、概念与内容,特别是从高校现代管理学的教学实践与实际出发,不断融入或揉进“中国元素”,从而形成若干现代管理学领域的“中国声音”或“中式亮点”。这是构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特别重要的现实因素与过程;随后归纳、概括与总结现代管理学多年教学与科研的“中国故事”“中国理论”,将其逻辑化、系统化、体系化,他和他的团队在《河北经贸大学学报》专门开设的“现代管理学新论”专栏先后发表了10余篇“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方面的原创性学术论文,一门现代管理学领域的新学科基本成形,“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呼之即出。

毅武教授主编的《现代管理学教程》2008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受到使用该教程的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好评,修订第二版于2012年再次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北京大学知名教授王志伟的评论《现代模式下的管理学创新》认为:管理学是基于经济学理论具体实践的具有经验性、约束性、科学性的理论概括,是系统研究并阐释管理活动的行为、过程、特征及其规律性的科学。管理学新著《现代管理学教程》是一本以现代市场经济为运行平台、体现中国风格与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理论,该书不仅系统阐述了现代管理学的一般理论,而且诠释了一系列关于现代管理学的创新性理念,既有高校教材的特点,又有学术研究的意义,不失为一部学习、理解和把握现代管理理论的中国化版本[11]。正如王志伟教授所言,这本教材式著作的中国风格与中国特色以“中国理论”的方式充分地体现了出来。现在,“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则更加客观、更加完善、更加具有学术性,其“中国故事”“中国声音”更加鲜明、更加饱满、更加响亮,因而认定其为现代管理学领域的“中国理论”是既不过分,也不夸张的。

纵观毅武教授的教学与研究从“中国现代经济理论”到现代管理学,再到“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转变,其实很多拓展性的“中国元素”在其6年多以前出版的《现代管理学教程》(以下简为《教程》)中就已经出现了。实际上,管理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在我国高校中早已普遍开设,使用的管理学教材也有很多,但鲜见以现代市场经济为运行平台、体现中国风格与特色、发出“中国声音”的。毅武教授的《教程》系统阐述了现代管理学的一般理论,首次将传导与配置理念引入了现代管理学,注重现代管理理论——理论、传导、应用三个层面的关联,以管理绩效为核心范畴,围绕战略与决策、配置与协调的理论主线依次展开资源、流程、绩效、风险、创新、文化和谐管理(社会管理)等内容,直接体现了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职能,既论证了管理是更重要的生产力,也说明了管理作为第三配置方式的意义与作用。《教程》依据理论与实际、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基本方法,系统概括与诠释了现代管理理论的一系列概念、特征、类型、原则、方式和模型等,体系新颖、结构严谨,观点明确、论证充分,有新意、有创见,既有高校教材的特点,又有学术研究价值,先期为构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提供了基础与准备。如果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角度回顾性思考毅武教授对于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中国元素”与“中国声音”甚为鲜亮:

其一,完善了传导与配置理念。在“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与阐释中,对于传导与配置理念的运用很是娴熟[12]。其实,在《教程》中已首次将传导与配置理念引入了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一般来说,从管理理论到管理实践,往往会有必要的、系列性的中间层次或过渡环节对于功能或者信息的衔接与传递,从而形成承上启下的传导机制或功能。管理的实践告诉我们,从管理的理论层次到管理的实践层次,其必要的中间层次或过渡环节主要是战略与决策、配置与协调。也就是说,管理从理论层次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到实践层次一系列具体的管理活动,往往要经过战略与决策、配置与协调的传导机制与功能,没有这个层次的衔接与传递,管理的指导性与有效性就会受到直接的影响。一方面,战略与决策、配置与协调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直接体现,是这些管理职能的进一步功能化;另一方面,战略与决策、配置与协调虽然也是比较具体的管理活动,但同时又体现着对于一系列具体管理活动的指导意图,还不是基层具体的管理行为。可见,战略与决策、配置与协调具有明显的衔接性、中间性与过渡性,即传导性。没有管理活动的传导层次,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结合缺乏必要的过渡性与过程性,因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些管理职能的理论概括在管理活动中的实施就会显得生硬、教条、死板。(www.xing528.com)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配置是指资源(组织要素)的合理搭配、整合与优化使用,也就是在符合实际的基础上使各种资源(要素)能在不同使用者与不同用途之间实现动态的、适合的、有效的配比,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用最有限、合理、高效的投入获得预期的最大产出,甚至超出预期产出,以实现组织、社会的高效率和可持续发展。在毅武教授看来,配置是一种管理活动与行为过程,既有行为主体也有作用对象,配置客体既指实物性资源,也可以是虚拟性资源或复合性资源;配置方式是指通过一定的形式、方式或过程对组织的资源(要素)进行必要调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有计划配置、市场配置、管理配置(第三方式)、混合配置和社会配置等。以往在管理学的研究与阐释中,一般没有传导与配置概念。“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与阐释首次引入了传导与配置理念,从而使得“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框架结构与理论体系由“理论—实践:二层次论”转变为“理论—传导—实践:三层次论”,更加完善,也更加科学了。应当说,这就是理论创新,也是学术贡献,难能可贵,值得点赞。

其二,核心范畴由“管理绩效”转换为“管理现代化”。《教程》曾将现代管理理论的核心范畴设定为“管理绩效”,即组织的管理活动所获得的实际效果,即业绩与效益,或者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进行的战略与决策、配置与协调等方面有效输出所获得的实际结果,包括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不仅要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一般范畴的系列,而且必须组成必要的概念群和具有内在逻辑性的范畴链条,同时,还应当有反映该特定理论体系本质内容的核心范畴。其实,客观地考察管理活动与过程,其实质内容与要求就是要获取并提高组织绩效,这也正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与基本要求。研读《教程》对“管理绩效”核心范畴的论证是客观、到位的,因而把本无核心范畴理念的管理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与阐释中,其核心范畴被创新为“管理现代化”,即实现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管理实践的现代化与管理理论的现代化[13]。应当说,“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对“管理现代化”核心范畴的论证也是客观、到位的。“管理现代化”不仅是中国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与核心任务,也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要求与学术标准。历史与逻辑在这里体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从理论的深层次思考,“管理绩效”与“管理现代化”的本质内容也是一致的,“管理绩效”若无“管理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管理现代化”的出发点、落脚点和归宿点的集合与集中就是“管理绩效”。在中国,“管理现代化”则更贴切、更实际、更符合管理实践与管理理论的实情。

其三,理论主线由“配置与协调”发展为“民生与发展”。所谓理论主线,是指贯穿于理论体系的基本研究内容和具有制约作用与关键意义的内在逻辑性。在《教程》中,现代管理学的理论主线被概括为“配置与协调”,即配置生产力与协调生产关系,这一内在的逻辑性制约并形成科学而又具体的现代管理理论的概念与范畴的链条,并且制约着整个现代管理学的理论系统。可见,抓住理论主线的研究与阐释对于管理学的进步、完善与创新具有重要理论与实际意义。无论现代管理理论的学者们是否同意这一归纳与概括,无可否认,提出学科研究的理论主线问题,却是很有见地、极富启发性的,对于任何学科的研究与阐释都有指导意义。在“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与阐释中,其理论主线则被解释为“民生与发展”[14]。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现现代化的实际出发,管理的出发点、过程、原则与目的,既是为了科学发展,也是为了民生改善;在中国,离开了民生与发展,现代管理学的意义也就丧失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理论主线,符合实现富民强国“中国梦”的实质性内容——民生与发展,对现代管理学的中国化是实质性的推进。若从理论的更高层面考虑,“配置与协调”与“民生与发展”实质上是统一的,“配置与协调”本质上是要解决“民生与发展”,因而既是“民生与发展”的目的与手段,也是过程与结果;“民生与发展”的实现则无论如何也离不开现代管理的“配置与协调”,这是尽人皆知的一般道理,并且更具中国味。

此外,拓展了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与范围。从研究的角度看,此前的现代管理学一般局限于企业管理,或者是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上有所扩大,多侧重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管理职能”。在《教程》已经大为扩展了的管理学研究内容与范围(纳入了环境、资源、文化、社会管理等)的基础上,“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再次拓展了其研究内容,直接将国家治理、经济调控与社会管理等重要方面也归入了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范围[15]。从发展的实际考虑,一方面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必须拓展,不应当只是研究微观层面的内容,其基本内容也不能只局限于对管理职能的阐述,宏观的(国家、社会乃至世界)与中观的(地区、行业,包括“一带一路”)内容、问题不可或缺;另一方面“管理二层次论”必须突破,否则,现代管理学的生命力与实际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在这一点上,“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也是带了并开了一个好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