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格式塔心理学场的理论与信息的适度隐匿创新优化

格式塔心理学场的理论与信息的适度隐匿创新优化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格式塔心理学为电影影像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以区别以往的电影美学研究,传统的电影美学主要研究电影影像与现实的关系,重点是社会文化关系,而格式塔心理学提供的方法为研究影像与心理学和生理学的关系提供了突破口。把格式塔心理学应用到电影影像的研究中无疑是有意义的。我们把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应用到电影影像的表现形式中来,分析格式心理学观照下的电影影像的构图、角度、景别、运动的表现力。

格式塔心理学场的理论与信息的适度隐匿创新优化

陈辞滥调、平铺直叙及一目了然的视觉陈述,往往是视觉美感的绝缘体。为了增加观赏影像时的趣味,视觉信息必须适度地加以隐藏。观众对影像的解读,实际上就是在自己的心理场与影像的物理场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由此来破译其中所蕴涵信息的过程。在解读的过程中,观众通过视觉接触,由眼前感知的部分形象,联想起有关的另一事物,再由该事物出发,在自己头脑中完成对影像的知觉。因此,视觉信息的适度隐匿,可以使这种联系建立的过程延长而稍加费力,会让观众不断在脑中翻搅,因此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外,平面广告、视觉设计领域也有许多信息隐藏及转型很成功的案例。法国某著名品牌唇彩广告,用黑色的羽毛遮挡住模特的眼睛,突显产品特性。这也是十分优秀、极具浪漫情怀的广告设计除了摄影的信息需要加以隐匿以外,其实文学戏剧、广告等创作,往往也以此作为创造美与高潮的重要手段。因为它可以增加观众探索真相的兴趣,进而一步步坠人预设的陷阱。

格式塔心理学电影影像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以区别以往的电影美学研究,传统的电影美学主要研究电影影像与现实的关系,重点是社会文化关系,而格式塔心理学提供的方法为研究影像与心理学和生理学的关系提供了突破口。我们知道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它是人类认识自然和表达感情的又一重要媒介,电影影像不是对现实物质的机械复制,这个问题是人们一直争论的问题,电影虽然具有照相的本性,复制现实的最有力的工具,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人的作用,人们利用了电影照相本性,使它成为了一门艺术,电影被认为是人类追求与世界抗衡,追求生命永恒的潜意识心理的体现,追求真实再现和复制现实的工具,但是这并不能掩盖电影的另外的特征,首先,电影影像不同于物质现实是客观存在的,其次,艺术家的主观努力是不容忽视的。

电影影像不是物质的机械复制,而是人类认识世界、传达感情的媒介工具,因此研究影像的表现力是必要的和重要的。把格式塔心理学应用到电影影像的研究中无疑是有意义的。

电影影像必须要传达意义,而这种传达意义的过程是建立在人的视知觉规律上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遇到了两个困难,首先是,把电影看作是物质现实的复制,人们不是从影像本身挖掘它所显现的意义,而是把它当作是讲述故事的工具,人们关注的更多的是故事的社会意义,而不注重意义传达的过程,以及影像的所包含的表现力,其次是电影声音的加入也影响了人们对影像的关注和理解,最后是大众文化语境对影像的诱导和颠覆作用也影响了影像在电影中的意义和作用。

就如同我们在研究视知觉能力的时候所采取的方法,把物理科学的结论引入到心理学研究中,我们现在的工作是把心理学中的结论引入到电影影像表现力的研究中来,避免直接研究电影文化现象时所遇到的种种影响和障碍。因此用格式塔心理学的结论来研究电影影像的表现能力无疑是一个有益的方法。(www.xing528.com)

用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电影影像表现力是可能的,因为格式塔心理学非常强调有关运动的知觉,似动现象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成果,这个实验结论为研究电影影像的本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电影影像研究的第一块基石。电影发明后,人们探寻活动影像的生理学原理,格式塔心理学的对似动现象的成功解释为电影影像研究提供正确的理论基础。

人们在观看电影的时候,看到的不是一副副画格,而是一个完整的运动幻想,这个幻想在客观刺激中是不存在的,早在电影诞生后的20年后,德国理论家闵斯特堡在《电影:一次心理学实验》中就指出,电影不存在银幕上而存在于观众的心理。电影客观上存在于观众的心理,是知觉对象在心理上的反映。

人们在知觉影像的时候形成知觉概念,通过知觉概念来代替影片本身,而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影像意义的传达与接受。在绘画艺术中,知觉通过形状、色彩、图底关系等形成知觉概念,那么对于运动的影像,视觉创造了什么样的工具来形成把握影像的知觉概念的呢?

电影影像的知觉概念形成过程也就是影像表现力的建立和实现的过程。这是一个统一的过程。我们把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应用到电影影像的表现形式中来,分析格式心理学观照下的电影影像的构图、角度、景别、运动的表现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