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心理学视角的被害人宽恕研究思考

基于心理学视角的被害人宽恕研究思考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在法律领域内对被害人的宽恕心理体验和需求的关注还非常缺乏。从心理学的宽恕研究视角出发发现,法律领域内被害人的宽恕心理状况容易被忽视,较少关注被害人的宽恕心理变化。心理学为法律领域内被害人宽恕研究提供了对话的空间,同时,心理学也需要结合法律领域的特点对被害人宽恕的价值、动机、干预等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普遍认为,犯罪行为的主体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被害人的权利。

基于心理学视角的被害人宽恕研究思考

艾 娟[1]

摘要:近二十年来,心理学领域内有关宽恕的研究非常活跃。宽恕被看作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或者结果),是被害人对待侵犯者的情感(愤怒、恐惧等的减少)和态度(偏见等的减少)方面发生的变化,宽恕具有主动性,是一种自愿的、有意识的心理转变过程。目前,在法律领域内对被害人的宽恕心理体验和需求的关注还非常缺乏。从心理学的宽恕研究视角出发发现,法律领域内被害人的宽恕心理状况容易被忽视,较少关注被害人的宽恕心理变化。心理学为法律领域内被害人宽恕研究提供了对话的空间,同时,心理学也需要结合法律领域的特点对被害人宽恕的价值、动机、干预等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法律;犯罪;宽恕;心理学(www.xing528.com)

现实生活中的犯罪行为往往会给被害人带来身体、心理和经济上的损失。犯罪行为发生之后,法律的惩罚成为制裁和判定公正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普遍认为,犯罪行为的主体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被害人的权利。但是仔细分析会发现,犯罪分子得到惩罚后被害人并没有获得所谓“复仇”的快感,也未必体验到了酣畅淋漓的高兴,另一方面,得到惩罚的犯罪分子也未必就感到轻松。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忽略了解决冲突的法律过程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心理过程,即关注被害人的宽恕体验和需求。不可否认,很长一段时间内,法律作为理性的惩罚对维持公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建立并传达给社会一种潜在的假设:对罪犯进行严格的惩罚可以使被害人获得心理上的满意感,体会到公正,可以让被害人对曾经的焦虑、仇恨、愤怒等负性情绪得以释怀。其实,这种犯罪冲突的解决方式是不完整的,已经把法律过程和心理体验过程割裂开来,而将心理体验过程束之高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