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减少多个教学目标,提升学生参与度

减少多个教学目标,提升学生参与度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台阶式”教学的终点。但如果一堂课有多个教学目标,而教师却不能很好把握,就会使课堂看起来面面俱到,实质上却什么都只是一笔带过。“以文本为例,师生共探抒情散文的写法”是周老师为这篇课文拟定的教学目标,他为此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这个课例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减少了教学活动的目标。这样的教学活动在实践中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不用说完成教学目标了。

减少多个教学目标,提升学生参与度

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台阶式”教学的终点。但如果一堂课有多个教学目标,而教师却不能很好把握,就会使课堂看起来面面俱到,实质上却什么都只是一笔带过。《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抒情散文文学韵味很强,以特定的历史为创作背景,作者的情感也和时代息息相关。如果一节课内,既要完成对作者感情的领悟,又要品味课文的语言魅力,同时还要模仿这篇散文创作出一篇写景散文,试问这么多的目标如何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一一达成呢?

在质量参差不齐的诸多教案中,最有新意、最有特色的是射阳县初级中学周忠玉老师的“《紫藤萝瀑布》的写作型教学设计”。首先,周老师不是把这篇课文当作“经典”来教,而是当作“例文”来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这就使这篇课文的教学跳出了“经典”框架的束缚。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对这样的做法下定论,但是如果为了教授“写作技巧”,那么也未尝不可,总比“面面俱到”的教学更能有效地传授知识与能力。“以文本为例,师生共探抒情散文的写法”是周老师为这篇课文拟定的教学目标,他为此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第一步,学生通过朗读直观感悟这篇课文的美感。第二步,师生共探写法。此阶段中,设计的问题是大框架,主要的活动以学生为主体。问题如下:

我在___________看到了藤萝,____________。

你看,宗璞写的藤萝,_________________。

我学到了描写景物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适当地总结引导,归纳《紫藤萝瀑布》的写法。

技法小结:从整体到局部的有序展开,想象奇妙的感官调动,匠心独运的比喻拟人,精心锤炼的佳妙词语。

另外,教师设计了“打乱句子顺序”这一活动,让学生梳理作者写作的思路。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明白该怎么谋篇布局。

第三步,教师为了让学生“学会抒情散文借物抒情、物我交融的妙处”,在让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加入课文的写作背景,总结写作时应该注意的方面。学生在体悟课文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应该如何写作、如何抒情。

宗璞说:“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我在_________看到了花的不幸,藤萝花_________;

我在________看到了人的不幸,________。(www.xing528.com)

我学到了抒情要_________________。

这个课例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减少了教学活动的目标。反观别的课例,有许多教学是为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是却不断地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去分析、品味文中的语言以及修辞。比如,某教学设计就是由以下六个问题组成的:

1.《紫藤萝瀑布》是瀑布吗?这篇课文的写作思路是什么?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的?

3.作者是怎样描写紫藤萝花的?在描写时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4.文中插入一段,写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紫藤萝起什么作用?

5.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挫折吗?你是怎么面对的?如果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遭遇不幸,你会对自己说什么?

6.课文对我们写作有哪些启示?

我们无法看出统领这么多问题的教学目标究竟是什么:研究写法?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还是两者兼具?前三个问题似乎是在探讨写法:从描写顺序到怎样描写,再到修辞手法,十分全面。但是这么多方面的探讨,也注定缺乏了一定的深度。散文教学不同于其他类型文本的教学,它的节奏应该是“缓慢”的。细致地体味“散文味儿”才能真正地让学生有所体会,有所领悟。而从问题四开始,教师似乎开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教师有意想让学生说出描写十年前的那株紫藤萝的作用,可是最后也没有深入到体会作者情感这一层面。

总之,这个教案设计虽然“面广”却没有突出重点;问题虽多却没有衔接性、层级性。一个个脱节的问题既无趣,又无序。这样的教学活动在实践中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不用说完成教学目标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