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闽南伊斯兰教:历史、现状与比较研究

闽南伊斯兰教:历史、现状与比较研究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元时期,闽南伊斯兰教依然繁盛,明清以后逐渐衰落。从2014年闽南伊斯兰教的研究成果来看,学界对此在三个方面有较大的兴趣:首先是泉州现存回族社区的信仰现状,其次是闽南地区伊斯兰史迹的历史考察,最后是东南回族社区与西部回族社会的比较研究。它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古老的一处伊斯兰教建筑,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闽南伊斯兰教:历史、现状与比较研究

“伊斯兰”为阿拉伯语和平与顺从之意,是一种生活方式,而遵照这种方式生活者即为穆斯林。随着唐代国际贸易的发展,泉州作为中国重要的港口之一经济日益繁荣,这为伊斯兰教在闽南地区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宋元时期,闽南伊斯兰教依然繁盛,明清以后逐渐衰落。从2014年闽南伊斯兰教的研究成果来看,学界对此在三个方面有较大的兴趣:首先是泉州现存回族社区的信仰现状,其次是闽南地区伊斯兰史迹的历史考察,最后是东南回族社区与西部回族社会的比较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以人类学研究为主流,历史学次之。

陈碧《超越边缘:一个东南侨乡回族社区文化建设的人类学考察》(《八桂侨刊》2014年第2期) 该文指出,从一家到一族,从弱小到壮大,从经商务农到读书入仕,陈康丁氏回族历经数百年调适和变迁,终于从外来小姓变为本地望族。借助侨乡优势,开展社区文化建设推动社区经济发展,依靠特色文化提升自身形象,超越边缘,陈康丁氏回族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文化之旅。

丁玲玲等《多元并存和谐相容:泉州丁氏回族宗教信仰现状调查研究》(《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4年第3期) 该文根据田野调查,结合文献资料,对泉州陈康丁氏回族的宗教信仰演化进行探讨,指出:陈康是福建泉州回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有丁氏回族2万多人。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陈康丁氏回族社区的宗教信仰也发生了变化。由单一的伊斯兰教信仰演变为多种宗教信仰并存,呈现出一个带有地域特色的多元共存、和谐相容的宗教信仰格局。

王晓云等《福建漳州伊斯兰教史迹考述》(《焦作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该文指出,唐宋元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地处东南沿海的漳州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物产资源,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商口岸。大批穆斯林商人航海而来经商贸易,进而娶妻生子,落籍定居。“云月”墓碑、礼拜寺庙、白石丁氏、穆斯林大将等等,这些独特的事例成为漳州历史上的特殊印记。

洪少霖《清净中的不朽故事:泉州清净寺漫谈》(《炎黄纵横》2014年第10期)(www.xing528.com)

该文是随感式的文章,泉州清净寺始建于北宋,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建筑风格构建。它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古老的一处伊斯兰教建筑,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伊斯兰世界,它也颇有名气。在这一方清净之中,流传着许多鲜为人知,却是不朽的故事。

吴宇翔等《泉州伊斯兰建筑遗存的遗产价值与保护规划》[《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第4期] 该文主要阐述福建泉州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和丁氏宗祠等伊斯兰建筑遗存的历史与现状,并从世界遗产的视野对其进行类相比较与遗产价值分析。结合己有的保护规划,提出泉州伊斯兰建筑遗存保护规划的建议。

李云轩《中国东南沿海回族社区调查研究:以福建省石狮市石湖村为例》(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该文指出,福建省石狮市石湖回族村与东南沿海其他回族社区一样,经历了相似的发展历程,具有相似的回汉杂居特点。因为受闽南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变化的影响,石湖回族基本上己放弃伊斯教信仰,融入了闽南本土文化,一并形成其自身的文化特性。作者通过研究发现,石湖回族村经济、政治、文化互动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是其从传统、封闭的社区迈向开放、多元、包容性社区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石湖回族村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在外来文化冲击中得以生存的客观需要。石湖回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表现出有别于西部回族社会特殊的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