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指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引起生产成本上升所导致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情况。在总需求不变的假定条件下,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在促使价格水平上涨的同时,也会引起供给水平的下降,如图10.3所示。因此,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理论认为,成本上升推动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又推动成本上升,如此恶性循环,造成物价持续上升。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Cost-Push Inflation)是指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引起生产成本上升所导致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情况。前面所分析的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一般发生在达到充分就业之后,当经济中存在大量闲置资源时,抱怨需求过大显然是没有道理的。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发生了这样的现象:许多国家在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同时还出现了很高的通货膨胀,尤其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经历着高失业和高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在这种情况下,“需求拉上说”显然不能解释通货膨胀形成的动因。因此,许多经济学家转向供给方面去寻找通货膨胀的根源,提出了“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认为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在于成本上升引起了总供给曲线的上移。

(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类型

引起成本上升的原因很多,“成本推动论”者着重论述了两种类型的成本推动:工资推动和利润推动。

1.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

这种通货膨胀是由过度的工资上涨导致生产成本上升,从而推动总供给曲线上移而形成的。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当强大的工会组织迫使厂商提高工资,使得工资的增长快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时,生产成本就会提高,导致产品价格上升;而物价的上涨又会使工会再一次要求提高工资,又一次对物价上涨形成压力。这样,工资的增长和价格的上涨形成了螺旋式的上升运动。许多经济学家将欧洲大多数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经历的通货膨胀认定为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因为这一时期出现了工时报酬的急剧增加。例如,在联邦德国,工时报酬的年增长率从1968年7.5%增加到1970年的17.5%,在同一时期,美国的工时报酬年增长率也由7%上升到15.5%。

2.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

它是指垄断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通过提高垄断产品的价格来获得垄断利润,使得总供给曲线上移,从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其中,最典型的是在1973年至1974年间,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历史性地将石油价格提高了4倍,到1979年,石油价格被再一次提高,这两次石油提价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使其价格水平持续普遍上升。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是以行业垄断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行业垄断,不存在大型的可以操纵市场价格的垄断企业,就不可能产生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www.xing528.com)

(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运行过程

在对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运行过程进行分析时,通常假定总需求水平不变。在总需求不变的假定条件下,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在促使价格水平上涨的同时,也会引起供给水平的下降,如图10.3所示。

图10.3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形成过程

在图10.3中,DD表示固定不变的需求曲线;S表示供给曲线,S1、S2、S3表示产品成本不断提高的供给曲线,在达到充分就业和资源充分利用后,供给曲线变成一条垂直线SC;OC表示充分就业和资源充分利用。如果产品成本由S1上升到S2、S3物价水平就相应地从P1上升到P2、P3;由于总需求没有增加,产出总量则从OC下降到OB、OA。因此,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理论认为,成本上升推动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又推动成本上升,如此恶性循环,造成物价持续上升。

综上所述,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都是在供求的交替作用下产生的,而且都与较高的货币增长率相联系;因此,虽然我们在理论上可以将它们区分开来,但事实上这两者是很难区分的。我们只知道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一般发生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之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则发生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之前。即使这样划分也存在障碍,因为我们并不能确定充分就业率的确切数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