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货膨胀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通货膨胀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又称潜行通货膨胀。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属于这种通货膨胀类型。此次通货膨胀受到了各界广泛关注的原因在于:此次的通胀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很大。实际通货膨胀绝大多数属此类型。可以按照供给与需求总量的关系、国民经济结构变化的差异,划分通货膨胀类型。二是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所谓出口性通货膨胀,是迅速扩张的出口生产部门的边际成本上升,使国内市场商品供给不足,导致国内一般物价水平上涨。

通货膨胀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通货膨胀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西方经济学笼统地论述通货膨胀问题的著述在减少,往往加上不同的定语(或修饰语),表示不同类型的通货膨胀。美国经济学家鲍恩指出:“现在习惯上已不再简单地说通货膨胀,而应准确地说是什么样的通货膨胀,例如,成本性通货膨胀、需求性通货膨胀、过多需求性通货膨胀、工资性通货膨胀、货币性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积累性通货膨胀、卖方通货膨胀、买方通货膨胀、与商品追加价有关的通货膨胀、规定价格的通货膨胀等等。”[10]在各类论著中提到的通货膨胀还有:真正的通货膨胀、半通货膨胀、瓶颈通货膨胀、财政性通货膨胀、军事性通货膨胀、公债性通货膨胀、汇兑通货膨胀、利润通货膨胀、抑制性通货膨胀、开放性通货膨胀等等。据有的学者估计,在经济学文献中出现过的通货膨胀类型有60余种,经常使用的有15种。

西方经济学家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出不同类型的通货膨胀。

(一)按物价上涨速度不同

根据一般物价水平上涨速度的差异,可以把通货膨胀大致划分为爬行通货膨胀、温和的通货膨胀、奔腾式通货膨胀和超级通货膨胀四种类型:

(1)爬行通货膨胀。又称潜行通货膨胀。一般认为,每年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率在1%~3%(有的认为1%~5%),不会导致通货膨胀预期出现。如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英国日本的物价水平每年上涨保持在1%~3%,这是典型的爬行通货膨胀。

(2)温和的通货膨胀。有时其与爬行通货膨胀不能截然分开,每年一般物价上涨3%~6%或3%~10%之间,看作是温和的通货膨胀。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属于这种通货膨胀类型。

(3)奔腾式通货膨胀。又称飞奔的通货膨胀。在较长时期所发生的一般物价水平以较大幅度的上涨称作是奔腾式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幅度在10%~100%之间。如20世纪50—70年代拉美的某些国家。

(4)超级通货膨胀。又称恶性通货膨胀。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货币流通的速度,货币迅速贬值,物价上涨率呈现加速度状态,年物价上涨率超过100%以上。在经济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奥地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匈牙利、中国、希腊等国都发生过超级通货膨胀。如从1948年8月到1949年4月,中国上海的批发物价上涨62719倍。

【案例8-3】

我国从2007年开始的通货膨胀是否属于温和的通货膨胀?

我国自2007年开始的通货膨胀属于温和的通货膨胀,最高的月度CPI为8.7%。此次通货膨胀受到了各界广泛关注的原因在于:此次的通胀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很大。特别是粮食、日用品等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价格上涨幅度都超过了10%,部分商品如肉类的涨价幅度甚至超过了20%。而CPI指数之所以还处于温和的范畴之内,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耐用消费品的价格维持稳定甚至下降。

(二)按对物价影响的差异

根据一般物价水平上涨时,对各种商品的影响程度的差异,可以把通货膨胀划分为两种类型:

(1)平衡的通货膨胀。平衡的通货膨胀是指在市场上每种商品和劳务的价格都按照同一比例上涨。包括生产要素以及各种劳动的价格,如工资率、租金、利息率等。这种情况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很少见,由于所有商品和劳务价格都按相同速度上涨,对整个经济活动不会发生什么严重的影响。

(2)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影响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因素很多而且在不断变化,变化的程度与快慢也不一样,出现各种商品和劳务价格上涨幅度不同的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称为非平衡的通货膨胀。通常情况是,农产品价格大于工业品价格上涨幅度,消费品价格上涨幅度高于工资的提高幅度等等。实际通货膨胀绝大多数属此类型。

(三)按供求总量与结构的不同

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和机制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可以按照供给与需求总量的关系、国民经济结构变化的差异,划分通货膨胀类型。

(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也称需求型通货膨胀或买方通货膨胀。社会总需求过度增长,大大超过总供给,由于商品供不应求而造成的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就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在西方经济学中,关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论述也分为两种:一是以凯恩斯有效需求原理为基础的论述,强调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实际因素;二是以现代货币数量论为基础的论述,强调影响社会总需求的货币因素。

(2)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也称供给型通货膨胀或卖方通货膨胀。是指社会供给方面商品与劳务成本的提高,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的理论基础是生产费用论,从20世纪50年代逐渐流行,也称为“新通货膨胀理论”。根据构成生产成本总额的各部分在引起一般物价水平上涨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又可分为两种:

一是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是指垄断劳动市场的工会组织,迫使雇主提高工资,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致使生产成本提高,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这种理论又进一步发展为“工资—物价螺旋上升式通货膨胀”,甚至把通货膨胀归罪于工会组织。

二是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是指垄断商品市场的大企业,为追求更多利润,利用超过生产成本提高幅度的办法,来提高商品价格,而造成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在开放经济中,由于进出口的变化影响国内生产成本的不同,引起国内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可分为进口性通货膨胀和出口性通货膨胀。所谓进口性通货膨胀是指进口产品价格上升,引起使用进口产品的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导致国内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所谓出口性通货膨胀,是迅速扩张的出口生产部门的边际成本上升,使国内市场商品供给不足,导致国内一般物价水平上涨。(www.xing528.com)

(3)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西方经济学界有的学者认为,任何实际的通货膨胀很难说清只是由需求拉动的,或者只是由成本推进的,往往是需求和供给双方相互共同发生作用造成的。一种情况是总需求过度促使物价水平提高,物价提高又会提高工资,生产成本增加,又引起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另一种情况是供给方面生产成本增加,将伴随着社会总需求的提高,供求相互作用造成一般物价水平上涨。

(4)结构性通货膨胀。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某些重要商品供求失调,或某些经济部门发展不平衡等经济结构因素变动,而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称为结构性通货膨胀。

美国经济学家查理·舒尔茨认为,造成结构性通货膨胀有三个主要原因:第一,工资和价格具有向上弹性而缺乏向下弹性(或具有刚性);第二,经济资源缺乏流动性;第三,短期内出现的需求的大规模转移。还有的学者从各生产部门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劳工市场结构特征和各生产部门之间收入水平的“赶上”过程等方面,进一步解释结构性通货膨胀。这些被称为“第二代通货膨胀理论”。

(四)按物价上涨表现形式不同

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通货膨胀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物价水平上涨在不同程度与不同范围反映出来。据此,可以把通货膨胀分为三种:

(1)公开性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完全通过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形式反映出来的,物价上涨率就是通货膨胀率。在一般的市场经济状态下,通货膨胀都是公开性的。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中,国家严格控制和管理物价,即使经济中出现了引起物价上涨的因素,国营商店的零售价格也不会自发上涨。在计划经济中,商品价格的变动是由国家调节的,最终由国家编制的零售物价指数变动而表现出来。因此,有的学者把这种物价水平上涨或公开性通货膨胀称为“计划性”通货膨胀。[11]

(2)隐蔽性通货膨胀。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已出现一般物价水平上涨,但并没有在官方物价指数变化中完全表现出来的通货膨胀,被称为隐蔽性通货膨胀。由于物价上涨在官方物价指数上没得到充分和准确的反映,或者漏掉了,或者隐蔽起来了,因此,官方物价指数反映的物价上涨率低于实际发生的物价上涨率。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官方物价指数编制方面存在缺陷。

(3)抑制性通货膨胀。在社会经济中存在着通货膨胀压力或缺口时,由于政府严格管制,商品价格无法上涨,因而在现行价格水平条件下,商品普遍短缺,出现强迫储蓄,这种状况称为抑制性通货膨胀。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内在《短缺经济学》中对此有论述。[12]

(五)按人们对物价上涨的预期不同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人们对经济前景,特别是对物价水平都要经常做出预测或预期,预期对人们的经济行为有着重要影响。按照人们对物价上涨预期程度的不同,通货膨胀可分两种:

(1)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的速度出乎人们预料之外,或者人们根本没想到价格会上涨,这种情况称为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例如,国际市场上原材料价格突然上涨,引起了国内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或者在长期价格不变情况下,突然出现的价格上涨。如石油危机海湾战争的冲击和影响。

(2)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在经济运行中,一般物价水平年复一年地按某一幅度上涨,好像物理学中运动着的物体有惯性一样,又称惯性的通货膨胀。例如,某国一般物价水平年复一年地按5%幅度上升时,人们会预期来年物价水平也要按同一比例上升。人们在签署经济合同或进行经济核算时,要把物价上涨幅度考虑在内,这样,物价、工资、利息和利润等都会以相同幅度提高,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具有自我维持的特点。

【资料8-6】

世界上最严重的四次恶性通货膨胀

世界上公认的恶性通货膨胀出现过四次。

第一次是192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德国经济衰退,只好滥发纸币应付财政开支,99%以上的政府支出靠开动印钞机、发行纸币来维持,纸币的发行量骤增到天文数字773585345854800百万马克,物价在一个月内上涨了2500%,马克价值下降到仅及战前价值的万亿分之一,工薪阶层的购买力几乎等于零,数以万计的马克买不到一把胡萝卜,发行的邮票最高面值竟达到500亿马克。1923年2月初,每磅牛肉的价格为3400马克,到11月,竟涨到了2800亿马克,不到十个月,价格上涨了8000多万倍。小孩在街上玩耍用来搭积木的,竟是成捆的钞票。

第二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6年,匈牙利追随德国法西斯作战,造成经济崩溃,发行的纸币便哥几乎成了废纸。一个便哥的价值只相当于战前的828×1027分之一,发行的邮票最高面值达500万亿便哥,比德国发行的500亿马克最高面值的邮票还要高出1万倍。

第三次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国民党政府为了掠夺全国人民的财富,任意滥发毫无价值的纸币,以致造成了极端严重的通货膨胀。1935年11月4日,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政策,以中央、中国、交通三个银行(后加中国农业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禁止白银在市场流通。据统计,从抗日战争爆发的1937年,到国民党统治垮台的1949年,期间12年,纸币的发行量增加了1400多亿倍,加上其他各种原因,物价上涨了8500多亿倍。上海的物价狂涨了36万多亿倍,其中粮食价格上涨了47万多亿倍。

有人做过统计,“法币”的发行额到1948年8月19日竟达到6636946亿元的天文数字,100元“法币”从1937年能够购买2头牛贬值到1949年连半粒大米都买不上。当时的人们形容说:“穿过马路二三条,物价也要跳三跳。”人们上街买日用商品,不得不携带大捆大捆的钞票,上街理一次发要三四十万元,有人甚至用驴子驮钱上街买东西。

第四次是20世纪80年代的玻利维亚,每年通货膨胀率至少是20000%,1985年底达到50000%。玻利维亚中央银行在1985年11月焚烧了20吨纸币。在玻利维亚首都拉巴斯,4个人吃顿饭要用1公斤钞票。商人之间生意往来要雇用专门脚夫代为搬运。钞票太多,银行最感头疼,普通人懒得一张张去计算,看一看厚薄差不多也就马虎算数,可银行却不敢马虎。据说一天一个客户交来50比索和100比索面额的钞票存款,声称有7亿比索,银行只得动员6名职工,从上午一直数到深夜1点才算完事。

津巴布韦可能成为第五次公认恶性通胀的发生地。政局动荡的津巴布韦,经济恶化,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飞涨,津元的纸面价值已经低于纸的本身价值,10亿津元只能买一个面包。2008年,该国央行先后正式发行了面额1千万、5千万、1亿、10亿、50亿和100亿的新钞,创下世界之最。2008年7月30日,津巴布韦中央银行行长吉迪恩·戈诺宣布,从8月1日起,津巴布韦将把钞票上的数字删除10个零,把100亿津币钞票变成原来的1元津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