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网络病毒之美丽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网络病毒之美丽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拿《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票房来说吧,自2013年4月26日公映后,票房呈现井喷式增长,累计达到7.1895亿元,这部制作成本仅为6000万元的“小”电影何以赢得了“大票房”?首当一提的就是它的网络病毒式传播营销。而《致青春》的主要诉求点毋庸置疑就应该是怀念青春。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网络病毒之美丽

就拿《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的票房来说吧,自2013年4月26日公映后,票房呈现井喷式增长,累计达到7.1895亿元,这部制作成本仅为6000万元的“小”电影何以赢得了“大票房”?首当一提的就是它的网络病毒式传播营销。

一部电影要想成为一种电影病毒,能够被受众所接受且进行传播,就要考虑该片的主打诉求点,正如电影中有冲突就吸引观众一样,1999年的《女巫布莱尔》能够取得传播的高点就是打了“恐怖神秘”的旗号,主打诉求就是吓人,通过向观众捧出“第一手资料”的彩蛋来烘托神秘色彩、设置悬念。而《致青春》的主要诉求点毋庸置疑就应该是怀念青春。那么主体受众人群也就是即将脱离青春的一代人,即“80、90”代。片方深谙这一点,传播过程针对受众使用媒体习惯来选择最适合影片病毒营销的媒体渠道及组合,“病毒视频/文字+微博”,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病毒片”只要有点,再需要的就是从一个媒介渠道出发,就可以在网络上散布开来。《致青春》当中使用“名博效应”可谓炉火纯青,如该片的导演赵薇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微博,及时发布影片的相关进度和演员剧照,通过在她微博中的“粉丝”关注,《致青春》就开始了它的传播;同时利用微博的特点,使那些看过电影《致青春》的人们纷纷在微博上发表惊叹、感想、不间断评论,形成了口碑,迅速在人群中传播开来,也就开启了《致青春》成功的大门。同时,赵薇作为一个极具影响力的艺人,拥有的众多的粉丝群和庞大的明星人脉,可谓一呼百应,自然是一个强劲的“病毒”。

那么,什么可以作为影片病毒营销的载体?只要是能够勾起受众观影欲望的,都可以作为载体。可以是片花、剧照、绯闻、与影片相关的某个话题、演员、导演、花絮、电影视频、神秘图片(该图片要能引发人们关注图片背后的故事)、电影相关评论等等。当然,片方需要的不仅是围观和转发,其终极目的都是刺激票房。在网络上进行病毒式营销的目的是让影片在实际生活中人际间的传播,因此为了使网络营销开展得更有效,《致青春》将数字媒体和实体渠道进行组合,产生了最大的传播力。(www.xing528.com)

第一阶段,激发好奇心。不断投放出线索,不仅是为了使受众对影片有所了解,更有刺激观众观影欲望的效果,所以片方给予更多的应该是“问号”,以此激发影迷们的好奇心,使其持续关注影片。《致青春》是根据一部著名的青春文学《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改编而来,小说本身已经是很好的宣传切入点,影片内容一定与小说八九不离十,那么那些创新与改变便是祛码,为受众所渴望。第二阶段,围绕祛码进行重点宣传。当然影片的病毒宣传要把握“度”,既不能完全不透露,也不能迅速地展现影片的各个细处。也就是说,既要让观众提前熟悉影片,也要让他们在观看影片的时候仍然有好奇感。《致青春》就是抓住了“是否有改编”这一点吊足了观众胃口。第三阶段,线下结合。《致青春》在上映前几个星期,导演赵薇接受了许多的电视媒体采访与杂志访谈,透露出部分影片内容、幕后花絮,实现与观众的直接对话,拉近观众与影片的距离,整合线下资源。

综上所列,《致青春》的传播有点有面、有省有略,既有线上的转发与点赞、又有线下的评头论足,就像一杯温水,不冷不热刚刚好,票房不高才应该让人感到奇怪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