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影评人观影评论活动实录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影评人观影评论活动实录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3年4月26日,赵薇的导演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亮相大银幕,影片改编自畅销作家辛夷坞的同名小说,由关锦鹏监制、李樯编剧。4月27日,中国电影博物馆和《人民日报》文艺部联合举办了《致青春》影评人观影评论活动。青春虽终将逝去,但会永存于心。青春是一种病,无论我们承认与否,青春都是不完美的。在《孔雀》《立春》等影片中李樯关注小人物,走现实路线,但是《致青春》这只“金丝雀”走的是档期、偶像路线。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影评人观影评论活动实录

2013年4月26日,赵薇的导演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为《致青春》)亮相大银幕,影片改编自畅销作家辛夷坞的同名小说,由关锦鹏监制、李樯编剧。影片首日票房4650万,打破了之前由《人再囧途之泰囧》创造的首日票房纪录。

4月27日,中国电影博物馆和《人民日报文艺部联合举办了《致青春》影评人观影评论活动。活动邀请了《北京青年报》编辑、编剧刘春,电影学博士、知名影评人图宾根木匠,此外《人民日报》文艺评论版副主编董阳以及来自《影博·影响》影评人俱乐部的20余名影评人围绕对影片的一句话感受和评分、印象最深的电影元素、影片的剧作改编,以及影片相较于同类题材电影的异同之处等议题做了交流讨论。

1.对电影的第一感受和评分

王晓静:7.5分。这部影片像青春的镜子,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虽然简单,却透着真实。

刘亚南:8分。这部影片越看越有味道。

陈其刚:9分。影片让我感受了一次女性的热血江湖和女性视角的校园史。

刘英:7.5分。看完这部电影最大的感受是,谁年轻的时候没有爱过几个“人渣”。

王秋芸:7分。青春虽终将逝去,但会永存于心。

赵晶晶:9分。在这部电影当中,我重温了青春时代的自己。

刘杰:9分。片中主要人物性格鲜明,场景和群戏接地气。

张静:7.5分。影片勾起了回忆,老少皆宜。

陈其勇:8分。这部电影很适合二三十岁的人回忆青春。

谢斐:7分。感情很真实,但是线索不够清晰,缺少冲突。

杨庆:6分。该用力的地方没用力,不需要太用力的地方用力过猛。

张硕:7.5分。让观众怀念流逝的时光。

刘春:7分。赵薇挺有才,对她之后的作品有所期待。

孙丽萍:9.5分。青春是用来怀念的,年轻人要抓住青春的尾巴,给青春留下更多回忆。

王涵:10分。青春是一种病,无论我们承认与否,青春都是不完美的

2.印象最深的电影元素

王晓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句台词,“爱情不是生活的一切”。但整部影片看下来,我觉得爱情就是整个青春的奏鸣曲,而且是主旋律。

陈其刚:印象最深的是电影的主题,现代人都在追逐成功,同时规避错误,但是等我们真正走到了理想中的成功,可能最想挽回的正是曾经以为是误差的那一厘米。

赵晶晶:我感觉影片的叙事很好,之前所有的悬念都是在最后一步步地解开了。但是电影中很多是谈自己的爱情和感情,而对其他的事情没有足够的关注。(www.xing528.com)

王秋芸:印象最深的是编剧,影片后期的叙事和场景变化缺乏逻辑性,也可能是剪辑的问题,电影的容量容不下小说所有内容,林静成了“失踪”的男主角。

刘杰:我对郑微在演唱会上唱《红日》那场戏印象最深,她的性格和陈孝正形成了相互对峙和吸引,这两个人立住了,电影也就立住了。同时,演员的表演也很到位。

苏秦:印象最深的是摄影美术,片中的摄影参与叙事,体现了导演的想法。美术也比较真实地还原了那个年代。

张静:郑微从一开始学生气十足,到后来慢慢成长,从意气用事到冷静处事,这个过程表现得细致入微,特别是造型上的处理很到位。

陈其勇:印象最深的是张开,喜欢一个人不是一定要说出来的。

谢斐:演员的表演真挚,情感到位。但是导演剪辑的逻辑性不够,前面像电视剧,冲突出现太晚。后半部分比重过大,既然是青春,就应该阳光的成分多,把学生时代的故事表现出来,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在这点上就很好。

杨庆:印象最深的是导演赵薇。郑微这个角色的出场神似“小燕子”,赵薇作为导演,应该是倾囊相授了。除此之外,导演还承担讲故事的任务,但是电影后半段情绪断了,所以赵薇的导演功力还有待开发。

张硕:电影刻画的是人物群像,但是人物之间的故事太少。我认为这是赵薇的青春,停留在自说自话的层面,这就牵涉到“小众问题大众表达”,让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人都能在电影里找到自己是很必要的。

董阳:一些细节比较打动人,观众有反应,但是故事逻辑缺乏必然性。

刘春:影片具有一定的纪实性,编剧功力较足,于细节之处关注人性和时代,体现了对现实的一种挑战与批判。在年代的体现上略显错乱,是“做旧”的当下,美术上不完满的东西比较多。

图宾根木匠:从电影的片名到主要内容,非常忠于原著,人物的命运和主要事件都没有做颠覆性的改变。正因为原著是一本言情小说,可能会导致影片“电视剧”的气味过浓。而且原著容量很大,所以剪辑和叙事不够完美,甚至有硬伤,一些人物的情感,如果不读原著,实在难以理解。这部电影已经公映,市场是检验影片的标准之一,首日票房刷新了华语2D电影最新纪录,从这点来说它其实并不“小众”。说到时代感的问题,刚才很多朋友提出意见,但是我个人反而觉得电影中的校园就是我当年生活的校园。

张成:印象最深的是编剧。这部电影由李樯编剧,电影中林静与郑微相遇的街道,让我想起《孔雀》中张静初骑自行车的段落,同时摄影让我仿佛找到了《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感觉。相比之下,影片的表达太直白,没什么潜台词,缺少回味。

3.编剧李樯与《致青春》

刘春:如果说李樯是一只海燕,那赵薇可能是一只金丝雀。李樯编剧的《孔雀》《立春》《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都很有“第六代”的意味,具有一定的纪实性,功力深厚,能够把自我的情绪带到影片中去,也反映出人性中复杂的一面。但是放在定位为非现实主义的青春偶像商业片中,让它呈现得如此沉重,是否合适呢?这点值得探讨。影片主创投入了很多的精力,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同时人物的情感又是自由奔放的,具有一定的主题深度。

王秋芸:我比较喜欢原著小说,电影把林静塑造得匪夷所思,原著中林静的戏份比陈孝正还要多,而且这个角色非常有正能量,到电影里却成了“纸片人”。

图宾根木匠:据我所知,其实影片拍了很多关于林静的素材,导演个人也意识到了篇幅和容量的问题,但是导演认为现在的比重更为合适,因为它是商业片,要考虑很多其他因素。

苏秦:李樯编剧的作品我都看过,从风格的角度,之前的作品偏小众和文艺,人文的东西偏多,《致青春》最不像李樯的风格,商业的元素多,主题虽然也是女性,但是不如之前的作品“静”。

杨庆:电影有创作编剧,也有完成编剧,李樯是我最喜欢的内地编剧之一。在《孔雀》《立春》等影片中李樯关注小人物,走现实路线,但是《致青春》这只“金丝雀”走的是档期、偶像路线。李樯喜欢做错位的人生,带给观众阵痛,但是《致青春》的阵痛感不够强烈。

图宾根木匠:辛夷坞的小说读者以女性为主,绝大部分女生在大学里都读过这样的小说,男性不会关注这种偏言情的作品。但是经过赵薇的明星催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作为一部电影作品,李樯是文学文字和影像符号中间的一个桥梁,电影需要有文学的前作。从个人的生存路径上来讲,对编剧来说,特别是以写电影剧本为生的编剧,很多事情非常无奈。如何在当下的电影环境中生存,是个严肃的话题。《致青春》编剧最难得的地方是,在这样一个故事里,还保留了之前一以贯之的对青春的不信任感和幻灭感,当然好坏与否还可以再议,不过是永不妥协的。如果没有赵薇的明星号召力,没有商业的东西,这部电影恐怕不会有人关注。影片呈现了女性较为独立的生存意识,这种创作意识在国产影片中实属难得,很能够触及观众的心灵

整理:郭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