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S敬老院小组的工作优化方案

S敬老院小组的工作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次活动主题是“折纸”,提高老年人的注意力,锻炼老年人的手脑结合以及沟通协作能力。第四次活动主题是“表错情”,增加沟通,增进友谊,提升反应速度。第四次活动偏离了预定计划。这是在敬老院里开展实践学习的最后一次活动,社工把对奶奶爷爷们的浓浓不舍感情放于那一个个精心准备的歌舞节目上。

S敬老院小组的工作优化方案

敬老院的小组工作社工实务实践与学校大二下学期专业课程有关联,在“老年社会工作”这一门课程中,Q老师让我们在学校上完半学期的专业知识课程,后半学期就带我们到敬老院开展真正的老年社会工作实务实践。这门课程是大三的学长学姐和我们几个大二的同学一起同堂,一到上课的时候我们就集合在学校门口,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乘车到敬老院开展小组工作。在开展小组工作前,需要同学们分成多个组,每个组要合作完成小组活动计划书,最后老师审批通过每个小组的活动计划书,如此才能进行我们一起去敬老院这一环节。在敬老院各小组开展了六次小组活动(单次活动时间为40~60分钟),过程中我们表达对长者的关心和帮助,并且这次除了有专业课老师全程在现场督导,还有敬老院社工老师在现场对我们全程进行督导和帮助,服务过程的专业性和服务质量得以保证。

小组的名称是“夕阳无限好,尽管近黄昏”,小组目标为:“改善老年人对敬老院生活的态度,促进老年人在敬老院中的生活适应力,挖掘老年人潜力,提高自助、互助的能力。纠正老年人中存在的不合理观念,在小组成员之间建立持续的互动互惠关系,提高老人人际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互动关系。疏导老年人的负面情绪,建立相互信赖的专业关系,使老人可以敞开心扉接纳志愿者。”评估方式采取访谈的方式:与服务对象进行交流,了解服务对象对活动的感受及建议;小组领导者对组员在活动者的言行进行评估,并要求每位小组成员撰写活动感受,并分享活动感受和个人反思。

第一次活动的主题是“破冰”,组内长者们自我介绍,并通过游戏使小组成员之间以及组员与社工之间相互熟悉,建立关系。内容为:社工自我介绍、成员自我介绍和分享生活中有趣的故事、服务对象述说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手指操等热身活动、做“结对子夹弹珠”游戏、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社工总结本次活动情况与介绍下次活动的大致内容。

第二次活动主题是“夕阳别样红”,通过拍照记录组员幸福的模样,记录社工与大家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促进感情升温。主要内容为“室外拍照”,组员和组员之间、组员和社工之间共同协作完成拍照,让组员们各自选择三张,最后一次活动我们打印并给服务对象们。

第三次活动主题是“折纸”,提高老年人的注意力,锻炼老年人的手脑结合以及沟通协作能力。主要内容是社工介绍活动内容并进行折纸示范,指导组员们一起制作花束,并且在结束后关心组员这一周的生活,询问最后一次活动服务对象的具体需求和相关期待。

第四次活动主题是“表错情”,增加沟通,增进友谊,提升反应速度。内容为由社工说明“一见钟情”“翻脸无情”“不解风情”“自作多情”等游戏口令以及相应的动作,社工任意发布口令,所有人依照口令做出正确的动作,确保安全的同时可以加快口令的速度,活动结束后则是“处理离别情绪”,回忆美好与表达祝愿。

第四次活动偏离了预定计划。社工在最初的时候计划是找到小组对象(奶奶们)后,开展此次的活动,但事实却是我们在各个奶奶坐着的走廊里,随机性地开展活动,所以在原则上这次活动是稍显失败的(并没有对小组对象进行活动)。然而社工需要针对客观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自己的活动开展方式(也就是和计划有出入),所以当社工磕磕碰碰迎难而上(社工与较多奶奶爷爷存在交流困难,奶奶爷爷自身不愿意参加“表错情”这个活动)后,最终是较为顺利完成这第四次活动。(www.xing528.com)

第五次活动是额外增加的次数,计划之外,主题是“畅聊一小时”。社工走进服务对象的寝室,与服务对象闲话家常,奶奶在整个聊天过程中,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把自己仅剩的几颗糖果分享给社工并积极向社工说着自己的故事。社工向奶奶询问在敬老院里的生活情况(居住方面、饮食方面、娱乐方面、与家人联系等方面),能大体上了解奶奶在敬老院里从陌生抗拒到熟悉接受的大体情况。

第六次活动也是额外增加的次数,计划之外,主题是“歌舞绕夕阳”。这是在敬老院里开展实践学习的最后一次活动,社工把对奶奶爷爷们的浓浓不舍感情放于那一个个精心准备的歌舞节目上。黄河大合唱小苹果舞蹈、外婆的澎湖湾等节目,让社工看到了奶奶爷爷们脸上开心的纯净笑容,这个活动过程中,始终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虽然也会存在一些奶奶爷爷因为自身性格等原因,对于活动并没有表现出较强的兴趣,但是社工在活动中已尽一切可能去调动奶奶爷爷的积极性,所以整体上看,活动还是开展得较为成功的。在最后社工向奶奶爷爷送礼物的环节里,收到礼物的奶奶爷爷都表现出愉悦的情绪,但是没有收到礼物的奶奶爷爷则稍显落寞(或者是尴尬),所以这也是此次活动较为不足的一处。

还记得那时对老年人需求的收集和总结。我们小组一共六个人,每人针对一个老人进行聊天,从而总结出了老人的需求:1.家中亲人不在,或者未能前来看望,思念亲人,心理孤独。2.敬老院住宿、吃饭等条件不能满足老人的希望,条件有待提高。3.身体状况不佳。4.没有日常活动,生活单调乏味。我们仅仅开展几次活动,或许力量有限,但看到服务对象在活动时脸上的笑容,我们明白,我们做了我们能做的事,我们可以给他们带来欢乐。

欢乐下也有让人沉思的一幕。印象最深的是在最后一次活动中,活动安排是每个小组为老人表演一个文艺节目。轮到我们小组表演的时候,突然一位爷爷冲过来,用我们听不懂的本地话大声说着什么,虽然听不懂说的是什么,但依然可以从老人的语调表情中猜出一二分来。爷爷说了那么长得一段话,我只听懂了一句:“理解万岁”。后来才知道他说的是让表演的同学声音大一些,他们听不清楚。最后一次活动中的这样一个小插曲,让我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或许就像那位爷爷说的那样“理解万岁”,而我们其实压根就不知道该去理解些什么,他们需要些什么。

那么这些在敬老院中的老人到底需要些什么呢?我们这些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要想真正地了解这个问题,恐怕不是拍下脑袋就可以解决的,而是要深入到这些老人中。而怎样深入了解?必选答案之一便是沟通。而沟通对于非本地生来说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难题。如果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么是志愿者在短时间内学习上海话,要么就是请本地人充当翻译。前者操作起来不太现实,即将大四的大学生面临的更多的是就业或者继续深造的压力,花费巨大的时间、精力来学习当地话的成本实在太大,不太现实,解决沟通障碍的方案便是找本地生做翻译或者采用翻译软件。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日后还在敬老院开展活动,可先将班级中本地生做一个统计,然后再将本地生分插在各个小组,以保障沟通的顺畅和有效。只有解决了沟通问题,才能够了解到老人的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进而才能制定合适的活动方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