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组活动的设计与管理

小组活动的设计与管理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天平均三场不同的小组活动:上午艺术手工类,下午游戏小组和谈话类心理干预小组。但我们在设计小组游戏活动内容时,却遇到了一些困难。这样一个差异巨大的小群体导致我们在设计小组活动时费尽了心思。最后,要充分发挥领导者的权威,在小组成员试图攻击小组活动,质疑游戏内容时,要控制其带动其他小组成员起哄,并与其对质,澄清小组的内容与目标,将流程带回正轨。

小组活动的设计与管理

本次暑期实习,我选在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21天的实习,在住院部的儿少科病房里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二十多个未成年精神障碍患者。第一次了解到原来大部分的精神障碍人都是由于生活环境系统出现了问题,而又无法自己找到正确途径去解决,当这些问题带来的压力无法承受时,生理和心理就出现了状况,用一些极端的行为来逃避现状。

我在恶补了相关精神疾病的专业知识以及社工部的相关培训要点后,又仔细研究了病房每一位小朋友的案例。实习第二天我开始跟着医生查房,具体地了解了医生们对小朋友们的病情诊断,牢记每一个小朋友的病情注意事项和特点。接着我们开始着手带小组游戏活动,相对于需要更多专业知识和更深了解的个案,小组无疑是我们去接触和了解这群小朋友的更好的选择,在小组的游戏中互相了解接纳彼此。

由于是封闭式病房,院内除了在活动室看书或者玩游戏之外,没有其余的任何活动可供选择,所以病房小组活动开展很频繁。一天平均三场不同的小组活动:上午艺术手工类,下午游戏小组和谈话类心理干预小组。团体疗法是儿少科最主要的辅助疗法,所以在组织和动员小朋友参加活动时,没有遇到太大阻碍,一是由于是强制性的,二是大家确实也愿意参与到游戏中以消解病房内无聊的时间。

但我们在设计小组游戏活动内容时,却遇到了一些困难。(www.xing528.com)

首先,小组成员的异质性太强。从小学生到高中生,从抑郁症到狂躁症,从沉默寡言的到聒噪不安的,从智商行为迟缓的到鬼机灵的,懦弱的、霸道的……这样一个差异巨大的小群体导致我们在设计小组活动时费尽了心思。难度太大的有人跟不上,太简单的有人不愿意玩。其次,还有些组员喜欢钻牛角尖和游戏漏洞,由于大部分成员性格敏感,游戏设计的目的性不能太明显,成员彼此不愿意肢体接触,也不能设计太多肢体接触的内容。最后,由于他们对于合作配合的游戏比较排斥,在设计这类活动时一定要婉转,实施流程安排要花更多的心思,以降低他们的排斥感。

在每天小组活动的不断磨合中,终于逐渐掌握了一些带好这个特殊小组的方法。首先,学会协调游戏的难易等级,同一个游戏可以针对不同的组员有不同的要求,对于低功能和年龄较小的组员适度放宽要求。其次,让组员高低协调配合,在分组的活动中,善于将表现程度较好的组员与表现不积极的组员分配在一起,通过组员配合行为充分调动积极性。最后,要充分发挥领导者的权威,在小组成员试图攻击小组活动,质疑游戏内容时,要控制其带动其他小组成员起哄,并与其对质,澄清小组的内容与目标,将流程带回正轨。

本次实习解决了两大困惑:一是精神病院中医务社工服务的定位问题:是基于主治医师的治疗方案下综合协调多方面院内外系统为服务对象开展的综合性服务。二是社工其实除了对案主开展服务,也能为主治医生提供多方位、多视角的病理性之外的观点,协助医生从社会系统环境层面综合把握案主的病情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