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侨华人:地缘文化关系中的重要力量

华侨华人:地缘文化关系中的重要力量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在中国之外的全球华侨华人总数约4543万人,其中东南亚地区华侨华人的人口约占全球华人的73%。[1]对于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地缘文化关系而言,华侨华人始终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价值。首先,在器物文化层面上,华侨华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据史料记载,自先秦时代之后,华侨华人将中国的稻种及稻作技术传入了越南、泰国、缅甸等地。例如,随着华侨华人的迁入,中南半岛各国的语言中出现了大量的汉语借词。

华侨华人:地缘文化关系中的重要力量

目前,在中国之外的全球华侨华人总数约4543万人,其中东南亚地区华侨华人的人口约占全球华人的73%。[1]对于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地缘文化关系而言,华侨华人始终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价值。回溯历史,不难发现,“一向都是人民的交往为先,两国使者的往来在后”。[2]换言之,中国和中南半岛国家形成地缘文化关系的历史,与华侨华人移居中南半岛国家的历史同样久远。

首先,在器物文化层面上,华侨华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正是通过他们,当时中国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传入了中南半岛国家,推动了当地的社会、文化发展。比如,中国的犁、水车和水磨在中南半岛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3]同时,中国的珠算及其用法也传入了暹罗(泰国)与柬埔寨等中南半岛国家。[4]历史上,暹罗曾多次向华侨华人学习中国的制陶工艺。14世纪初,暹罗的宋加洛窑已经能够烧制出类似中国浙江龙泉窑的青花瓷器与仿宋陶器。[5]15世纪之后,暹罗民众日常使用的白瓷器、陶土器,在制法上均遵循中国的制陶工艺,其外观也类似于中国瓷器。[6]

越南、泰国、缅甸等中南半岛国家,民众的衣食住行都明显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7]茶叶为例。茶叶早在公元前1世纪已传入缅甸。缅甸人十分看重茶叶的社会文化功能,不仅将其用于待客、礼佛、节庆喜事,还将其用于调解民事纠纷[8]直到中国的明清时期,中南半岛国家的饮茶习俗“实与中国相差无几,一般属绿茶调饮系统。至于以茶佐餐,以茶待客,所造茶馆茶楼,更与中国相仿”。[9]此外,中南半岛国家还吸收了中国服饰的特点,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当地服饰。又比如,缅甸人的服饰及缝纫方法与中国颇为相似。缅甸男子的上衣很像中国的旧式马褂,而缅甸女子的紧身上衣和筒裙,与中国西双版纳女子的服饰并无二致。[10]

再比如,暹罗的拉玛三世时期,中式糕点随着华侨华人传入该国。由于中式糕点深受当地民众喜爱,以至于暹罗政府对中国糕点征税,并在官方颁布的《皇家税则》中对此类食品做过详尽的记述。中式糕点的传入,对暹罗人的婚俗产生了直观的影响。如今,在泰国人的婚礼仪式中,通常要摆放月饼云片糕、方形花生糖和方形芝麻糖等中式糕点,喻示着新婚夫妇的婚后生活甜甜蜜蜜。[11](www.xing528.com)

在与中南半岛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华侨华人也对中国的器物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水稻为例。据史料记载,自先秦时代之后,华侨华人将中国的稻种及稻作技术传入了越南、泰国、缅甸等地。[12]同时,他们从越南引进了优良的水稻品种,以提高产量。比如,在宋真宗在位时,江淮、两浙地区(今安徽、江苏、浙江省)出现过旱情。宋真宗派遣官员到福建取万斤名为“占城稻”的水稻种子,在这些遭遇旱情的地区种植。占城是一个古国名,位于现今越南的中南部。[13]后来,这种水稻在江淮、两浙地区深受欢迎。比如,苏州、湖州部分地区种“占城稻”后,一年可以两熟,产量大增,当时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14]

其次,在制度层面上,华侨华人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之间的文化融合。例如,随着华侨华人的迁入,中南半岛各国的语言中出现了大量的汉语借词。其中,在泰国语每千字中至少有300个汉语借词。[15]与此同时,泰语还吸收了中国的方言词汇,比如客家话、潮州话和海南话等。[16]在越南,13世纪之前,该国唯一的通用语是汉语。[17]至今,越语词汇中保留的汉语词或源于汉语的词,约占越语词汇总数的1/2。[18]在老挝语中,汉语借词多为生活用语、动植物名称和人物称谓等。[19]柬埔寨语借用汉语中的潮州话、粤语闽南语的词汇。缅语中的汉语借词,则以“饮食、服饰、菜蔬、工具等方面的词汇居多”。[20]据统计,马来语中的汉语借词有1000多个,而汉语中的马来语借词仅有200多个。[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