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存在主义:风靡法国的人道主义思潮

存在主义:风靡法国的人道主义思潮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年10月萨特在布鲁塞尔作了《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演讲。从此,“存在主义”不胫而走,风靡法国。但人们并没有理会萨特的拒绝,仍然称他是存在主义者。后来萨特无可奈何,只好接受“存在主义”这一桂冠了。

存在主义:风靡法国的人道主义思潮

这场毁灭性的战争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平复的心灵创伤,也给萨特思想巨大影响。战争使萨特的思想发生重大转折。萨特自己认为:“战争确实把我的生命一分为二。战争开始时我只有34岁,而在结束时我已经40岁了。……这使我的生活在战前和战后发生了一次真正的转折。”在战前,萨特对政治感到厌恶,他的朋友尼藏(在二战中牺牲)加入法共,萨特不以为然,他甚至不愿参加大选。大战的洗练,使得萨特不再满足于一种心理上的内在自由。而是强烈地渴望一种“介入”的自由,也就是一种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自由。他不但要用新的哲学来解释这个世界,而且要在现实中实践自己的哲学。因此战后萨特的哲学成了一种“介入”的哲学。

二战结束后,战争的硝烟虽然消散,但战争给人留下的阴影却难于消除,心灵的创伤难以平复。面对战后满目疮痍的残破景象,人们不禁产生一种消极悲观的感情。人们茫然不知所措,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出路。他们开始对正义对公理表示怀疑,也失去了对社会对他人的信任。他们感到这个世界是荒谬的,不可理喻的,同时又强烈地渴望摆脱这种混沌的状态。二战结束后,接踵而至的又是冷战和核恐怖。战争的阴云刚驱散,冷战与核恐怖的魔影又笼罩了世界。现实的确让人感到荒谬、混乱,不可理喻。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则要求人们正视“存在”的荒谬性,正视自己内心的焦虑和痛苦。同时又呼唤人们积极行动,摆脱环境的影响,进行自由选择,自我设计,在自我的创造中获得自我的本质和价值。萨特给了在绝望中挣扎的人们一线希望,他给了人们摆脱失望和苦闷的精神力量。因此,萨特的思想在社会上产生了普遍的哄鸣,萨特的存在主义在战后的法国风靡一时,并迅速蔓延西方世界

1945年萨特的长篇小说《自由之路》第一部第二部相继出版。同年10月萨特在布鲁塞尔作了《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演讲。接着萨特和他的朋友们创办《现代》杂志,这是存在主义的主要论坛。从此,“存在主义”不胫而走,风靡法国。(www.xing528.com)

早在1943年,就有人把萨特的思想称作“存在主义”。最初萨特拒绝这个称号,他在一次会议上称:“我的哲学是关于存在的哲学,而存在主义是什么,我不知道。”但人们并没有理会萨特的拒绝,仍然称他是存在主义者。后来萨特无可奈何,只好接受“存在主义”这一桂冠了。

存在主义在法国风行了十几年,也成为战后西欧最有影响的哲学流派,而萨特则成了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萨特的名字成了存在主义的代名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