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情爱与性爱的永恒冲突在普鲁斯特的作品中体现

情爱与性爱的永恒冲突在普鲁斯特的作品中体现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考察爱情,可以将它抽象为“情爱”与“性爱”两种实际上混融不分的感情。从书中可以看到,普鲁斯特试图对他与阿尔贝蒂娜的悲剧作一番彻底的反省,予以合理而且可以自慰的解释,但他终于未能看到情爱与性爱的永恒冲突在他身上的强烈作用。在《斯万之恋》中,情爱与性爱的冲突也有所反映,只是普鲁斯特未必是看得很明白才去写。

情爱与性爱的永恒冲突在普鲁斯特的作品中体现

没有爱情,就没有文学。文学是人类物质缺损情况下的精神补偿,早期人类在物质手段不足以认识、改造世界时,首先在意识中,通过神话来改造。同时,文学也还具有记载人类情感与理想的功能,狂喜中可以写出也需要写出“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之类诗句,深深的悲哀则要化作一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红楼梦》。最能引起人们感情波澜的,一是事业,二是爱情,而且事业和爱情常常不可分。所以人们的悲欢得失,常常与这两点不能分割。文学家们的无限怅惘与忧思,常常是来自事业无成或爱情不幸,这些情感成为他创作的强大动力,并在作品中转化为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普鲁斯特也不例外。爱情在他的小说中占了很大篇幅,而且可以说这些篇幅是该小说能够激动读者并使它自己不朽的主要成分。

不过,具体到普鲁斯特,又需对他的爱情故事作具体分析。

爱情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感情,爱情关系是人类所有关系中最微妙难解的关系。考察爱情,可以将它抽象为“情爱”与“性爱”两种实际上混融不分的感情。所谓情爱,是人类由于心灵需要、为了排遣孤独、获取精神慰藉和物质支持产生的感情;性爱则是由于生理需要也是人类种族繁衍需要而产生的亲近、结合的愿望。如果说性爱是来源于自然法则的启示的话,那么情爱则是来自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爱护的行为的启示,主要是来自家庭成员尤其是母亲的爱的启示。一个人蒙受了这种爱,他一生中将不会忘记它的温馨,而不停地追求与付出这种爱;付出,是另一种形式的获取。

普鲁斯特由于多病的缘故,格外多地享有了母爱以及其他亲人、仆人的关怀,同时也格外需要这种爱,不仅因为他习惯被深爱而形成了对它的依赖性,因为他深深沉醉于此而不能忍受突然的失去,犹如婴儿不能离开乳头一样;而且因为他不能象别的孩子一样有广泛的乐趣,害怕被遗忘和抛弃,故更加渴望这种爱。

至于性爱呢,对于一个富家子弟、花花公子来说,早就失去了神秘感和兴奋感,而又几乎从来就没形成过这方面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他的英俊多才而多财,使他在风月场中摆弄“卡特兰花”(指与女人亲近,见《斯万之恋》)成为一件相当平常的事。但是,总的来看他在这方面的欲望不是太强烈,很少过度沉湎其中。甚至,他常常对此表现出一种冷淡。个中原因不难理解:在少数时候,人们可以仅仅由于性爱要求而对异性产生亲近愿望,但多数时候,这种需求与母爱需求、友爱需求、安全感、荣誉感、利益感或征服欲等等联系在一起,需求程度往往与心理缺失程度相关。尤其是母爱需求,对于每个男人来说,都必然深深影响他们与异性的关系。像普鲁斯特这样始终生活在母爱的精神摇篮里的病孩子,他与任何一位女性作任何一种接触,都有可能下意识地以他与母亲的关系来比照之,以他在母爱之乡的感觉来体验之。这样,作为他的恋爱对象,必须是除了够得上一个合乎审美尺度的情人外,还应该可以替代他的母亲。这种替代包括:象母亲一样宽容,顺从他的多数愿望,无微不至地关照他,象上帝一样无所不知地理解他的一切,使他可以没有自己的思想也能愉快、安宁、轻松地生存;绝对无私地、不合杂念地、神圣地爱他。可以想见,当他发现他爱的人之所以亲近他是出于某种目的,带有私心杂念时,他是多么地不能适应,难以接受,而这只因为他有一种不含实际的比照尺度。普鲁斯特给自己布设了一个爱情误区,永远走不出去。从他的小说中人们可以看到,当他听说女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肌肤相亲时,他是多么地失望,甚至掩饰不出鄙夷之情。因为他内心向往的是,女人是为了爱人和被爱而存在,是爱的圣母而不是欲的恶魔。他还以貌似冷静、实含讥诮和怅然的笔调描写女性在恋爱中的趋利心态,他是不愿看到美的天使变为利的仆从的。然而这种天堂般的幻想只能使他失去也许是乱纷纷但却是活生生的现实。在恋爱和婚姻上他只能有一个悲剧性的结局。在《普鲁斯特年表》中,根本就没提及婚恋,这在作家传记中是很少见的,很多终身未婚的作家的年表上,也有一两点“罗曼色彩”呢。这种特殊现象背后深掩着他的许多心理秘密。

他在爱情方面还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他自小在家庭环境中养成的强烈的自我意识,以我为一切的中心,专横、粗暴。虽然走上社会,这一劣性受到了约束,但并未消亡。在一般人面前,他以一般人际交往规范和道德律条来指挥自己行为,可在亲近的人,或者虽然暂没有亲缘关系、但有这种趋向、从而在他心理上产生了等同于至亲效应的人面前,他的本性便象逃离铁笼的豹子一样肆行了。他将这样对待他的恋人,然而他的恋人却无法充任他母亲的角色,无法理解他也无法宽容他,他要把她当成一名“女囚”,她就要当一个“女逃亡者”。

《追忆似水年华》中主要描写了三段爱情经历,一段是《斯万之恋》,这实际上是以普鲁斯特自己的经历敷衍而成,其中大量的心理分析,都是针对自己而不是针对斯万的。另一段是关于他与希尔贝特的,这是一段“精神之恋”,读者很容易从中看到情爱对于普鲁斯特的意义。还有一段是全书主体,是关于他和阿尔贝蒂娜的,性爱与情爱之间的冲突非常激烈,他的个性、理想与对象、现实的不谐也非常强烈,由于他对恋人的过高的双重要求(即充任母亲和情人双重角色)无法满足,所以感情时起时伏,变化无常;又由于他的专横、任我,对阿尔贝蒂娜实行监视乃至拘禁,希望从精神到肉体完全占有她,结果使她既不能相信他的爱,也不能忍受这种爱的方式,从而不告而别。(www.xing528.com)

从书中可以看到,普鲁斯特试图对他与阿尔贝蒂娜的悲剧作一番彻底的反省,予以合理而且可以自慰的解释,但他终于未能看到情爱与性爱的永恒冲突在他身上的强烈作用。他将这一切归因于时间,认为只是时间改变了原有的感情,因而是无可悔憾。他用时间观取代了宿命论,这更有助于他获取心理平衡。

在《斯万之恋》中,情爱与性爱的冲突也有所反映,只是普鲁斯特未必是看得很明白才去写。作家的思考本身常常即是作品,而不是象哲学家一样,以思考的结果为作品。斯万年轻时的爱情理想,当然是很浪漫的,与艺术和时尚一致,他心目中的爱人,应该首先是能满足他虚荣心和艺术观的情爱对象,出身高贵,谈吐不俗,然后才是性爱对象。然而他在该卷中出场时已年近不惑了,想要有个家和需要稳定的性爱生活的愿望已较年轻人的“罗曼蒂克”的念头占了上风。所以他只有极力将那个出身不好、品行不端、趣味低下、貌不惊人的奥黛特与名画、音乐联系起来,使之符合了自己的审美理想,再从她身上获得肉体满足。最后他完全不爱她了,可又和她结了婚。情爱与性爱的冲突以前者投降而告终。不过由于种种原因,生活中的普鲁斯特没有向性爱投降,以致他的《年表》上留下了一段空白。

普鲁斯特对小希尔贝特(斯万与奥黛特的女儿)的爱慕,或说向往,其实是母爱向往的延伸、变形。他那时已是一个小伙子了,不能再象小时那样理直气壮得无赖地索要妈妈的吻。他需要一种无形的母爱替代,一种情爱补偿。他对小希尔贝特的爱没什么理由,仅仅是因为斯万作为他家的常客占有了他的一份“初恋情感”,以及奥黛特这个不寻常的女人在普鲁斯特心中留下了鲜明印象,从而使希尔贝特这个名字与他建立了联系,他的情爱需求便自然过渡到她身上。此外普鲁斯特社交活动少,接触的女孩子不多,所以他就一心爱上了她。但由于他以母亲角色来期待她,所以很容易就受了挫折;这时他又期待母亲式的歉意与加倍的爱,希尔贝特当然不是圣母,不会买他的账。就这样他的情爱追求遭致必然性的失败。

假设希尔贝特与普鲁斯特的关系没有破裂,他也得不到他所求的。小说中多次提到,时间是怎样地扼杀了爱情,其实,是三维空间呈给他一个假象,使他以为所得即所求,而意识不到他所求是超出性爱的情爱,不是一般法则所促成的以性结合为基础的夫妻之爱。

总之,无论是生活中的普鲁斯特,还是他笔下的主人公,都不能有正常的婚姻家庭生活。这点大概他母亲早就有预感了,所以她拒绝给他更多的吻,不让他再添新的毛病——她比任何人更清楚他儿子的病态心理,知道这不利于他立身处世,走完一个正常人的人生旅程。不过,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他通过不厌其烦的回顾和不畏其艰的分析,显露了这种病态,揭示出人类心灵的隐秘,因此他的小说才具有了文学作为“人学”的价值。

有些学者指出,普鲁斯特可能有同性恋倾向。这也是经得起分析的。从他本人看,由于他以母爱经验来推衍一切人情,而异性间的爱则常常是首先以性爱意念和欲望出现,肉体方面的满足感比精神的方面的慰藉感要来得快得多,直接得多,这样在他潜意识中会当成是对母爱的一种违逆与亵渎。而同性间的相恋则主要是精神上的相依与志趣上的投合。或者,这种同性恋根本不同于人们通常所知的变态性关系,而是一种病孩子从同性那儿获取虚幻的精神满足的方式。从小说看,他对男女间的爱情写得淡漠,充满了悲观与无奈,而对同性恋却写得较为精彩。可见他对此比较关注。当然由于世俗观念束缚,他不得不持反对倾向。或者,他也打心眼里厌恶自己的同性恋倾向,犹如他小时为自己如此渴望妈妈的吻一样害怕指责,惶愧不安?也许,他已感觉到了自己对情爱的过分追求是反常的、不容于世俗的?情爱与性爱之间的冲突是如此强烈又是如此微妙,既造成了他心态的复杂和精神的迷乱,也使他的小说充满了扑朔迷离的成分。他用了十二年时间去追索,但还有很多没有看到,或者说他根本就不愿正视。

由于现存材料的匮乏和研究得不够深入,“同性恋问题”还只是一种理论推测。即使他自己也曾向朋友承认过,他对妇女的爱情仅仅是精神方面的,对男人的爱才是真正的爱,也不能说明真相,因为他未必了解自己。至于他处处证实的阿尔贝蒂娜有同性恋毛病的事,未必不是他多疑而生。应该说,由于他特殊的经历造成了他特殊的心理,在他一生中充满了情爱与性爱的矛盾,这种矛盾使他无法以一般男人的方式去爱一个女人,才以同性为替代,以解消那种潜意识里母爱需求与肉欲的冲突。只有把握情爱与性爱矛盾这条主线,才能更透彻地认识他的生平与创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