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廷相的哲学思想与认识论阐述

王廷相的哲学思想与认识论阐述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廷相的哲学著作大都在晚年完成。他的第一部哲学著作叫《慎言》,明嘉靖六年公布于世时,他已54 岁。虽是书信,却系统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宋儒多把形神、阴阳分开,认为有形为阴,无形为阳,为神。以理为性,认为人性是善的,没有恶性。他认为自然界的变化是自然的、非人为的。在认识论方面,王廷相承认闻见、知行的作用。[《王廷相集》(三)第771 页]这段话说明他在认识论上看到闻见、思和行的三个阶段。

王廷相的哲学思想与认识论阐述

王廷相的哲学著作大都在晚年完成。他的第一部哲学著作叫《慎言》,明嘉靖六年(1527年)公布于世时,他已54 岁。他在序中说:“予自知道以来,仰观俯察,验幽核明,有会于心,即记于册,三十余年,言积数万,信阳无崖孟君见之曰:‘义守中正,不惑非道此非慎其余乎!’”[《王廷相集》(三)第750 页]可见《慎言》一书是他积三十余年的一部力作。他的第二部哲学著作是《雅述》,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完成,当时他已65 岁。另有他的《答薛君采论性书》《答何百斋造化论》等书信。虽是书信,却系统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侯外庐先生编辑的《王廷相哲学选集》(中国科学院1959年出版)收集了他具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

王廷相的每一篇哲学著作,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大都是针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而发的,那么,他们在哪些问题上争论最多呢?主要有:

关于理先气后的问题。王廷相继承气一元论的传统,认为气是万物之源。他说:“天地之先,元气而已矣。元气之上无物,故元气为道之本。”[《王廷相集》(三)第835 页]元气是天地分开之前的混沌之气,也就是说气在理先。气是万物之源。而程朱理学却坚持“理在气先”,“理生万物”,理是万物之源。王廷相认为“万理皆出于气,无悬空独立之理”[《王廷相集》(二)第596 页]。

关于形神的争论。宋儒多把形神、阴阳分开,认为有形为阴,无形为阳,为神。王廷相在《答何百斋造化论》一文中说:“阴阳不测之谓神,是气者形之种,而形者气之化,一虚一实,皆气也。神者,行气之妙用,性之不得已者也。”“夫神必借形气而有,无形气则神灭矣。”[《王廷相集》(三)第963—964 页]就是说,形神、阴阳是不能分开的,形神的不同,是因为气的不断变化,离开形气,那么神就无处存在了。

关于性与理的争论。宋儒的继承人薛君采以理为性,认为“凡人之性,皆出于天理。天理无二,人性无二”。王廷相则认为人性与气分不开,他说:“余以为人物之性,无非气质所为,离气言性,性无处所。与虚同归,离性言气。则气非生动,与死同途。是性与气相资,而有不得相离者也。”[《王廷相集》(二)第518页]因此,他以气为性,反对程朱理学的“以理为性”的观点。以理为性,认为人性是善的,没有恶性。王廷相却认为人性有善有恶,反驳了孟子以来的性善论。

王廷相在与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论争中,也坚持批判了迷信、灾异之说。北宋的邵雍认为天地之前,只有象数。王廷相在《数辩》一文中说:“天之开,尚未有地矣,安能有人?尚未有人矣,孰从而传以记之,书契之前之日,故不得而治矣。”[《王廷相集》(二)第614 页]这就是说,数字是人们劳动的成果,没有人的时候,象数从何而来呢?他在《慎言》中说:“天的道化不齐,故数有奇偶之变,自然之则也。”[《王廷相集》(三)第804 页]王廷相认为自然界的灾异变化,同人事无关系。如果君仁臣忠,父慈子孝,虽山崩水竭,也不可怕,如果君臣相离,父子相弃,即使有凤鸟庆贺,也挽救不了危机。(www.xing528.com)

王廷相对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批判了有神论的迷信。他认为自然界的变化是自然的、非人为的。他在《慎言》中说:“天地之生物,势不得不然也。天何心哉?”[《王廷相集》(三)第806 页]就是说,天有天之理,地有地之理,人有人之理,物有物之理,有长有短,有变有不变,都是按照事物的运动规律进行的,没有人为的作用。人们只有顺着这些规律行动,才可以前进,才可以人定胜天,不然就会出现天胜人的怪现象。

认识论方面,王廷相承认闻见、知行的作用。他在《慎言》中说:“事物之实核于见,信传闻者惑;事理之精契于思,凭记问者粗;事机之妙得于行,徒讲说者浅。”[《王廷相集》(三)第771 页]这段话说明他在认识论上看到闻见、思和行的三个阶段。

首先,强调闻见之知的重要作用,因为闻见之知是人们认识的基础。人们认识事物要借助于眼、耳、鼻和身体的各部分与事物的接触,“如耳之能听,目之能视,心之能想者。无耳,无心,则视听与思尚能存乎?”[《王廷相集》(三)第851 页]这里不仅强调视听等感觉器官的作用,而且也说明了视听与思的关系。他在《石龙书院学辩》一文中说:“夫心固虚灵,而应有者必借视听聪明,会于人事,而后灵能长焉。”[《王廷相集》(二)第604 页]心思果然聪慧,然而必须借助于视听得来的知识,才可以聪明起来。否则,心思就会失去了基础,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其次,强调思的作用。王廷相认为要懂得事理之精,必须努力思考,凭闻见得来的知识是肤浅的。他说:“夫圣贤所以为知者,不过思与见闻之会而已。”“内外相资之自然也。”[《王廷相集》(三)第836 页]就是说,闻见之知与思结合起来,联系起来,人们的认识才会是深刻的,才会达到圣贤的地步。

最后,强调行的重要。他认为“徒讲说者浅”。他说:“讲的一事即行一事,行的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王廷相集》(二)第478 页]又说:“徒讲而不行,则遇事终有眩感。如人知越在南,必亲至越而后知越之故,江山、风土、道路、城池可以指掌而说,与不至越以想象以言越者大不侔矣。”[《王廷相集》(二)第478 页]要有知识就要亲自体验,才是真知。如知越在南一样,要亲自到越去看越的山川、道路、城池、风俗、人情等,才会对越有深刻的认识。他在《石龙书院学辩》一文中批评那些闭门学操舟的错误。要想学会操舟的技术,必须亲自到江河中去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