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童艺术教育:体验、探索、对话的新路径

儿童艺术教育:体验、探索、对话的新路径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儿童艺术课程组织实施是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儿童艺术课程文本的使用对象主要是教师,因此课程文本有待于作为读者的教师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才能使其从可能的存在转变为现实的存在。然而,课程文本从一开始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本”,儿童艺术课程文本的真正“文本”化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儿童艺术教育实施是一个逐渐从忠实取向走向课程创生取向,并不断走向体验、探索、对话的曲折历程。

儿童艺术教育:体验、探索、对话的新路径

儿童艺术课程组织实施是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一般来说,课程实施有三种基本取向: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与课程创生取向[24]。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将课程实施过程看成忠实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将课程实施过程看成课程设计者与实施者之间相互协商、相互适应的过程,课程创生取向将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教师与儿童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共同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文本”是未完成的,进行中的,具有空白意义,有待于读者与其进行对话交流,以填补这些空白。儿童艺术课程文本的使用对象主要是教师,因此课程文本有待于作为读者的教师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才能使其从可能的存在转变为现实的存在。课程文本是教师从事教学实践的指南与参照,其意义并不是固定的,教师也是课程文本意义的建构者和创造者。然而,课程文本从一开始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本”,儿童艺术课程文本的真正“文本”化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儿童艺术教育实施是一个逐渐从忠实取向走向课程创生取向,并不断走向体验、探索、对话的曲折历程。

改革开放初期,艺术学科课程指出除了上课之外,还要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实现课程目标。然而,艺术学科课程更加注重集体教学活动,上课成为主要的组织形式。儿童艺术课程实施是教师严格执行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或教材,系统地向儿童传授艺术知识技能的过程,基本上是一种忠实取向,教师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为了让儿童更快、更好地掌握艺术知识技能,一般采取讲解、示范等教学方法。儿童则是艺术知识技能的接受者,儿童在艺术活动中的主动性被忽视,很少有体验、探究、表现的机会。

艺术领域课程中的每个艺术教育活动都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建议、活动延伸等部分,其中活动建议和活动延伸体现了课程的灵活性,教师不再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是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课程进行调整、改编等,体现了一种相互适应的课程实施取向。而且,艺术领域课程渐渐重视儿童在艺术活动中的自主建构,注重儿童的情感体验、探索发现、表现创造等。艺术领域课程的课程说明明确指出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组织方法是示范、讲解、辅导练习与引导探索、指导创造相结合,主要体现为运用预知学习、整体教学、多通道参与的方法指导音乐活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组织强调儿童的主动活动,注重儿童内在图式的积累,儿童审美情感的体验,儿童实践操作能力、艺术思维能力与美术兴趣的培养等。(www.xing528.com)

世纪之交,儿童艺术教育中的教师和幼儿都是课程意义的创造者已经成为共识,儿童艺术课程更加关注幼儿和教师的共同成长,不仅突显儿童的主体地位,同时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体现了预设与生成的统一,给教师与幼儿共同创生课程意义留下了充分的空间。在儿童艺术课程中,儿童有亲身体验、自主探索、自由表现的机会,而且专家与教师、教师与课程、教师与儿童、儿童与作品等之间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可以说儿童艺术课程正在走向体验、探索、对话。例如,“幼儿园体验·探究·交往”课程以“幼儿体验、探究在先,教师推动、提升在后,交往渗透其中”为具体实施策略,既关注幼儿的主动性,也注重教师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