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令人远:探索艺术欣赏的路径

美令人远:探索艺术欣赏的路径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种理解最为常见,可以丰富艺术作品的审美内涵,开辟解读的新视角,以及创新性批评,诸如此类,皆可称为协商式解码。将艺术家的创造,放在艺术史中进行评判。很多地域性画派以及现在很多画派,仍旧以共同体的方式出现。

美令人远:探索艺术欣赏的路径

问:对于观众来说,对一些作品的接受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观众是以何种心态接受艺术的?

答:以传播学理论来讲,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认为,一件艺术作品就是一个编码的信息,传播到人面前,被人解码,有三种方式:一是被动式解码。被动式解码是解码者完全被作品所笼罩,完全顺应作品对人的说服意图,尤其当经典作品在仪典式的氛围里,如博物馆宗教教堂等说服力很强的环境里,很难有反思力,一些广告影视等说服消费的大众文化作品也有这种目的。

二是逆反式解码。逆反式解码就是给予作品完全颠覆性的理解,此时,作品更像一个触发器,一旦触碰,便对作品原有意图提出完全相反的解读,尤其在前卫艺术、先锋艺术中,作品的意图变得特别复杂模糊,文本有诸多空白、褶皱、裂隙,解码的可能性与开放性是非常大的,完全可能出现逆反式解码。比如中国当代艺术中《为无名山增高一米》,这个行为艺术作品编码目的应该是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但到很多普通观众那里,就解码成了“裸体”“伤风败俗”“荒唐”等。德国艺术家博伊斯的作品《如何向一只死兔子解释绘画》(图7.3)中,博伊斯抱着一只死去的兔子,将自己反锁在房间内,头上涂满蜂蜜并粘满金箔,脚上绑着一块铁板,来回踱步,一步一响,并絮絮叨叨连续不断地讲了几个小时。这种看似神秘、语意含混的作品,自然容易衍生逆反式解读与接受。

还有一种逆反式解码,由审美转变为行动,即捣毁艺术品,名画被人恶意划毁的事件,在艺术史上曾有发生,像伦勃朗的《夜巡》就三次被划破。

图7.3:《如何向一只死兔子解释绘画》

约瑟夫·博伊斯
行为艺术
1965年

问:像杜尚的《带胡须的蒙娜丽莎》(图7.4)属不属于这种逆反式解读的作品?

答:其实,此作品是杜尚对经典《蒙娜丽莎》有意逆反式解码,只是以创作的方式进行的,当然,普通观众解码画有胡须的蒙娜丽莎时,也可能是逆反式的,他们并不去关注其解构、反讽意义,忽略“胡须”,而是直接回到达·芬奇的原作经典性上。

图7.4:《带胡须的蒙娜丽莎》

马塞尔·杜尚
印刷品上涂上胡须
1919年

第三种是协商式解码。观者不会完全顺从艺术家的传播意识,也不会完全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为主导,而是选择一种对话的、“交互主体性”方式进行解码。此种理解最为常见,可以丰富艺术作品的审美内涵,开辟解读的新视角,以及创新性批评,诸如此类,皆可称为协商式解码。

比如中国诗通过“句读”,协商性解读为“词”。王之涣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据说,纪晓岚写给乾隆,故意掉了“间”字,重新句读,为词“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此时的七绝结构松散开来,变为长短错落地长吁短叹。为诗时,气象昂扬;变成词后,婉约怨艾。(www.xing528.com)

问:对一件艺术作品的完整的欣赏过程是怎样的呢?

答:细分来有六个过程:第一,审美感知。对作品氛围、形式等的第一直觉把握。第二,审美体味,对作品的细节或意趣,反复咀嚼体味。第三,审美想象,将生活体验带入到艺术作品世界,产生自由联想。第四,审美理解,理性地深入分析作品的形式精妙与内涵高下。第五,审美判断,在感受、体味、想象、理解后,需要做出综合判断,品评判断作品的优劣与学术价值。第六,审美回味,即离开作品后,对作品的余韵,细细回味,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当然,绝大多数时候,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个欣赏过程是浑然一体,难以分割的。

问:怎么样才能比较客观专业地评价一件作品或评价一位艺术家?

答:在敏锐活泼的第一审美直觉基础上,进一步判断其学术价值。具体说,就是将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置于相应的学术谱系中,予以坐标定位,进行分析判断。

第一,艺术家一生纵向坐标。将作品放在艺术家一生所有作品中衡量,艺术家早、中、晚期创作中,此作品有何突破之处,又有何继承与创新。

第二,时代艺术横向坐标。与同时代的艺术家进行比较,尤其是同类型的艺术家,他有什么新的创造与贡献。

第三,艺术史纵向坐标。将艺术家的创造,放在艺术史中进行评判。艺术史一般只选择具有开创性、第一性的艺术,放在这种谱系中,最易辨析艺术家或作品的学术价值。

第四,思想史坐标。把艺术家的创造放在思想史、文明史的大背景中进行考量。伟大艺术不仅在审美上有学术价值,也有思想价值,有时会成为时代的思想先声。闻一多先生在讲宫体诗时,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赞誉有加:“……超过了一切的宫体诗有多少路程的距离……在宁静爽朗的月夜,少年的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恐惧,只有憧憬,没有悲伤……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1]此诗在辞藻和意象上未必出色,但是如闻一多所分析的,流露出的一个伟大时代即将来临的“宇宙意识、世界观”是极伟大的。再看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图7.5),我认为也是流露出西方文明即将步入文艺复兴的少年的淡淡忧伤。

图7.5:《维纳斯的诞生》

桑德罗·波提切利
175×187.5cm
蛋彩画
1487年
意大利佛罗伦萨
乌菲齐美术馆

问:大学中有很多艺术类社团,参加这种社团对大学生们理解艺术有帮助吗?

答:艺术共同体对艺术本身有着重要影响,因为艺术的风格和流派多属于群体性创造。中国艺术的雅集自古有之,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习是要有“朋”参与的。此“朋”并非酒肉朋友,而是志同道合的友,在如琢如磨、如切如磋的氛围中探讨,共同进步。

很多地域性画派以及现在很多画派,仍旧以共同体的方式出现。每一位艺术家都有相应的圈子,对于艺术欣赏者也是如此。学校的艺术社团实际上也属于一个小型的艺术共同体,群体的观念、审美格调和品位对人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制约,所以社团的水平尤为关键。就目前国内高校的艺术社团而言,其艺术水准、审美格调和层级并不高。学生社团可以营造探讨的氛围,开拓视野,互相鼓励,但保持孤独感和判断性,也是理解艺术的门径,因为每个人的经历和性格各异,审美偏好也存有差异,因而每个人的欣赏具有很强的个人性。在孤独中欣赏,在孤独中成长,在孤独中创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