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文艺术与诗画融合:美令人远

中文艺术与诗画融合:美令人远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艺术中,尤其是文人艺术,门类之间融通现象尤为明显。王维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提出“诗画一律”,以诗入画。中国文人绘画讲求诗的意象、诗的意境、诗的韵味、诗的思维等融入画面,与画面形成共融的状态。从北宋中后期,诗画融通就比较明显,加之宋徽宗的推动,以诗作为国家考试的题材进行绘画创作。

中文艺术与诗画融合:美令人远

问:艺术门类之间的融通可以为欣赏艺术打开新的视野,获得新知吗?

答:艺术的分门别类较为复杂,如绘画、雕塑建筑文学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等。但门类之间存在着相互融通、对话的可能。原始艺术中诗、乐、舞是一体的,面具上画着原始图腾,属于造型艺术,戴着面具,伴着音乐节奏,跳大傩,边唱边跳,诗乐舞便生成。

在中国艺术中,尤其是文人艺术,门类之间融通现象尤为明显。王维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提出“诗画一律”,以诗入画。中国文人绘画讲求诗的意象、诗的意境、诗的韵味、诗的思维等融入画面,与画面形成共融的状态。

从北宋中后期,诗画融通就比较明显,加之宋徽宗的推动,以诗作为国家考试的题材进行绘画创作。到明清时期,画面题诗成为常事,徐渭有名的《墨葡萄图》《墨竹》便是与诗配在一起,成为紧密的一体。

在中国绘画传统中,艺术家首先是一位文人,在传统艺术门类中,诗、书、画、印,“诗”是排在第一位的,先做好诗人,然后才是画家赵孟頫自幼聪慧,下笔成文,后入仕途。他通佛庄,参与编修国史,可见其文学素养。同时,赵孟頫善书法、绘画,并带动了尚意趣,重书法的复古之风。苏轼更是如此,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留下了《赤壁赋》《水调歌头》等诗文名篇,同时也留下了书画名作《寒食帖》《枯木怪石图》等。除了以诗的意象、韵味、意境入画外,诗行也参与到画面构图中,成为画面构成的必备要素。

在西方造型艺术传统中,绘画都保留着雕塑的体量感和触摸传统,所以很多画家同时也是雕塑家,米开朗琪罗最为典型。他在西斯廷大教堂创作的壁画,人物画得像雕塑一样结实,体量感十足。到19世纪、20世纪,德加、马蒂斯、毕加索的绘画也有很强的雕塑感。(www.xing528.com)

问:很多人认为要想学习中国画必须学习书法,并且中国画很重视金石味,书法与绘画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答:中国画非常重视笔墨,尤其是文人绘画极为讲究每一点、每一根线的书写情味,蕴含其中的文化气息与韵。以书入画,通过书法对线条的控制,无论是帖书中的文雅风流,还是碑书中的苍茫高古,都可提升画面中笔墨的质量,所以书法进入到绘画中,书法和绘画融通。

以书入画的观点也是由来已久。自蔡邕首提书、画结合,真正实践是从元代赵孟頫开始。到明清时期,文人画家多半是很好的书法家,像郑板桥笔下的竹子便带有很强的书写性。

以书入画,在西方油画中便转化为对笔触的强调。文艺复兴时期提香的艺术作品笔触凸显,有着明显的触觉感。伦勃朗的线条也有很强的书写性。如果单纯地欣赏画面中的线条,中国文人画的线条更讲究质量。

音乐对绘画也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文人画。文人绘画中的笔墨、意象等都是有很好的节奏感。宗炳云“抚琴弄操,欲令众山皆响”,王原祁云“声音一道,未尝不与画通,音之清浊,犹画之气韵也,音之品节,犹画之间架也,音之出落,犹画之笔墨也”。艺术史家方闻回忆,其师罗樾曾在普林斯顿课堂上,根据勃拉姆斯交响乐分析中国文人画始祖王维《江山雪霁图》的章法旋律。西方笔触比较明显的绘画,也有音乐感,比如印象派、抽象艺术等。康定斯基的作品便受到音乐的影响,比如瓦格纳的著名歌剧《罗恩格林》在莫斯科皇家歌剧院演出时,康定斯基便感到音乐与绘画所迸发出的同样能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