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传统节日:除夕及其习俗

古代传统节日:除夕及其习俗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除夕”中“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除夕就是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除夕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而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则有西晋周处的《风土记》等书。古往今来,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很多富有积极意义的习俗。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古代传统节日:除夕及其习俗

除夕”中“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除夕就是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

除夕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逐“疫痨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而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则有西晋周处的《风土记》等书。除夕,在古代还有许多雅称,如“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

古往今来,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很多富有积极意义的习俗。“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除夕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此”(苏轼《岁晚三首序》)。

除夕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传说:在远古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www.xing528.com)

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扑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上红纸,穿上红袍,挂上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

在《诗红·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这样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