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及其月饼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及其月饼习俗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节日——中秋节。因为,农历八月十五日居于秋季的正中,所以,称作“仲秋”,“仲”即居中的意思,而八月十五日既居秋季之中,又居“仲秋”之中,故称为“中秋节”或“仲秋节”。我国的传统节日很多,唯独在提到中秋节的时候,有人更加个“佳”字,加得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八月十五吃月饼的习俗,是中秋佳节的特色。于是,至今形成了中秋节互相送月饼的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及其月饼习俗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节日——中秋节

在我国古代,人们把农历每季每月的十五,分别称为孟、仲、季。因为,农历八月十五日居于秋季的正中,所以,称作“仲秋”,“仲”即居中的意思,而八月十五日既居秋季之中,又居“仲秋”之中,故称为“中秋节”或“仲秋节”。这时,因为月色倍明于常时,所以又称为“月夕”。

我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民家每逢八月中秋也有祭月、拜月、赏月之风。据史籍记载,在唐代,祭拜月神后,还要赏月吃团圆饼,饮桂花酒等,以示祝福、喜庆团圆。

关于月亮,在我国民间流传着不少优美的神话传说。这是我们祖先在缺乏科学知识的情况下,对于月亮中的阴影所发挥的丰富想象。最早见于《淮南子》的“嫦娥奔月”的著名故事。相传,月亮中美丽的“嫦娥”,她原是古代传说中人物后羿的妻子。羿从西王母那里求来不死的药,嫦娥偷来吃下,就飞到月亮中去了。一说嫦娥由帝喾的妃子常仪演变而来。常仪善占月亮的晦、朔、弦、望。所谓月宫,就是嫦娥的住处。传说,唐明皇于八月中秋曾梦游月宫,名“广寒宫”。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更说广寒宫“以水晶为阶,行人如在镜中”,把月宫夸说得更美了。又如传说月中有桂树,汉朝有个名叫吴刚的人,因学仙而有过失,被贬到月亮中砍桂树去了。晋人傅咸又说:“月中何有?白兔捣药。”陆游说:“月兔捣霜供换骨”。方干的《中秋月》诗则云:“闵宵烟霭外,三五玉蟾秋。”这就是传说月亮中还有小白兔癞蛤蟆。所以,月亮又称“兔魂”,月宫又称“蟾宫”,月光又称“蟾光”。“蟾蜍”、“玉蟾”有时也作为月亮的代称。汉朝张衡更以为蟾蜍是嫦娥奔月后变的。古代一无名氏为“听月楼”作七律诗一首,更说月亮是完全可以听的。诗云:

听月楼高接太清,倚楼听月最分明;

磨天咿呀冰轮现,捣药叮咚玉兔鸣;

乐奏广寒声细细,斧敲丹桂响咚咚;(www.xing528.com)

忽闻一阵香风起,吹落嫦娥笑语声。

这些美丽的神话和传说,不仅表现了我国古人的丰富想象力,并且常以祭拜月神来寄托“花好,月圆,人长寿”的团结愿望。我国的传统节日很多,唯独在提到中秋节的时候,有人更加个“佳”字,加得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以往,我国民间祭月、赏月的风俗很多。祭月是在八月十五月亮升起来的时候举行。入夜,家家户户在庭院中于露天设案。有的地方所用供物有月饼、瓜果、毛豆枝、鸡冠花萝卜、藕等。还有执捣药的杵、象人一样站着的玉兔,人称“兔儿爷”。明代《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八月十五标月,所用果必圆。周汝成著的《熙朝乐事》中也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意。”这天,回娘家探亲的妇人,也必须回来“团圆”。祭拜时因月属阴,有的地方是妇人先拜,男人后拜;有的地方还有男人不拜月的规矩。祭月毕,一家还要饮“团圆酒”,吃“团圆饼”、“赏月饭”。这“团圆饼”就有月饼,把用来祭月的月饼,当夜由全家分食外,亲戚朋友还互相赠送,以讨“团圆”的吉利。这时,当全家人吃着祭月供物,凭栏赏月的时候,聊起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确实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八月十五吃月饼的习俗,是中秋佳节的特色。月饼在很早以前叫小饼或甜饼。月饼原来是标奉月神的供品之一。据史书记载,唐代京城长安已设有制作月饼的铺子。到了宋代便兴旺起来。北宋诗人苏东坡曾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那时的小饼与现在的酥皮月饼很相似。月饼象征团圆。明《酌中志》说:“八月,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志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瓜果。……如有剩月饼,仍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分用之,曰团圆饼也。”

民间传说,在元朝末期,由于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剥削和奴役人民,而又怕人民起来造反,凡是老百姓家中的金属器具一律没收,只准10家合用一把菜刀,引起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当时的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后为明朝皇帝)、刘伯温组织农民起来反抗。为了秘密传递通知,专制大饼,把起义通知藏在大馅饼中,约定在农历八月十五为起义时间,当天晚上在月亮最明亮的时候,大家一齐动手,造反起义。于是,至今形成了中秋节互相送月饼的习俗。

月饼的风味由皮、馅和制作技艺构成。常用皮类有酥皮、浆皮、混糖皮、硬皮几种;馅类则多种多样,难以枚举;技艺更是多姿多彩,难名其状。因此,月饼的品种确实繁多。《随园食单》一书记载,历史上有名的是清代刘方伯月饼:“用山东飞面作为酥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为末,微加冰糖和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甚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还有明府家制花边月饼:“用生面拌生猪油,千团百搦,方用枣肉嵌入为馅,裁如碗大,以手搦其四边,菱花样,用火盆两个,覆而炙之。枣不去皮,取其鲜也,油不先熬,取其生也。入口即化,甘而不腻,松而不滞,其功夫全在搦中,愈多愈妙。”据说,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游到杭州时正值中秋,一些学士奉献甜饼给乾隆品尝。乾隆一边赏月,一边吃饼,连声说:“好月,好饼,中秋良宵也。”从此,吃月饼也就在全国更兴起了。清代敦宗作的《燕京岁时记》中对月饼也有过描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至供月月饼,到处都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这对月饼的形状、特色以及食用风俗描述得很详尽。据1981年《食品科技》介绍,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真是闻所未闻的巨型月饼。后来,人们在月饼面上还给印了《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西施醉月》、《天女散花》等各种图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