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秋节习俗:崇拜月神、食月饼

中秋节习俗:崇拜月神、食月饼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明代,各类书籍中出现了大量有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描述。中秋节食月饼的习俗在明代盛行。据史料记载中秋节形成于唐代,直到北宋太宗年间,才正式将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所以说在唐代中秋节形成之前对月亮的崇拜还不能算作中秋节的习俗,只有中秋节形成之后,才把祭拜月神的礼俗纳入了中秋节的内容。同时,中秋还在宫中举行祭月活动。

中秋节习俗:崇拜月神、食月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认识能力和实际活动能力也在发展,对于传统文化部分也更加重视。节日、风俗、纪念日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它体现了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宗教、技艺等方面的内容。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不尽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祈盼团圆幸福的愿望,以及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中秋节吃月饼习俗

(一)月饼起源之传说

1.唐高祖与月饼

相传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英勇善战,率领部下成功征讨了匈奴,高祖十分高兴,在八月十五这天为他大摆庆功宴。宴席上有一种饼是一个吐鲁番的商人进贡的,众人都夸赞很好吃,唐高祖看着手中的饼和天上圆圆的月亮很像,就说“应将胡饼邀蟾蜍”。从此以后,这种好吃的饼就在京城流传开来,每到八月十五人们都会边吃胡饼边赏月,后来胡饼又改名叫作“月饼”。

2.杨贵妃与月饼

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周时代,江浙地区就有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有人认为这是我国月饼的原型。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了芝麻和胡桃,于是人们就用胡(核)桃仁做馅,做成了一种圆形饼,叫作胡饼。唐代民间已有专门的糕饼铺,据说有一年的八月十五,唐玄宗和杨贵妃一边赏月一边吃胡饼,唐玄宗觉得胡饼这个名字不好听,就让杨贵妃起个好听的名字,杨贵妃看着天上皎洁的明月,顺口说道:“这个饼圆圆的很像天上的月亮,不如就叫月饼怎样?”唐玄宗连连赞好,从此胡饼就改名叫月饼了。

(二)月饼的发展

“月饼”作为一个专用名称,最早见于宋代吴自牧的《梦梁录》和周密的《武林旧事》。到明代,各类书籍中出现了大量有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描述。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中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明沈榜的《宛署杂记·民风》中“八月馈月饼”条下注说:“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熙朝乐事》里也说,八月十五日称为中秋,民间以月饼作为礼品互相赠送,取团圆之义。这一天晚上,家家举行赏月的家宴,或者带上装月饼的食盒和酒壶到湖边去通宵游赏。在西湖苏堤上,人们成群结队、载歌载舞,同白天没有两样。

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唐代就有了。《洛中见闻》中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味极美。他听说新科进士们在曲江开宴,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

到了宋代,月饼又有“荷叶”“金花”“芙蓉”等雅称,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好友。

中秋节食月饼的习俗在明代盛行。《宛署杂记》中描述北京中秋卖月饼盛况时写道:“造面饼相馈,大小不等。饼中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的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祭月月饼到处都有。清代诗人袁景澜有一首较长的《咏月饼诗》,其中“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等句,将月饼的制作、亲友间相互赠月饼到设家宴及赏月,叙述得生动翔实。北京皇宫中祭月用的月饼,“从下至上直径尺余,重有两斤”。后来随着历代演变,月饼的品种及花样越来越丰富,制作工艺更新,口味更多,八月十五吃月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古老而又非常有意义的传统。

二、中秋节祭月拜月和赏月习俗

(一)祭月、拜月的起源

人们初始的时候对月亮的崇拜只停留在月亮本身,没有把月亮偶像化;崇拜的方式也很简单,直接对月亮跪拜,并不讲究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自然崇拜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就开始把自然界人格化,把自己所生存的世界万物想象成是和自己一样有生命的事物,这时万物有灵的观念就产生了。同时,人们还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这些事物上,于是神话就产生了,像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等。发展到后来,人们开始把嫦娥、玉兔看作月宫中的神灵,当成供奉膜拜的偶像,对月亮的祭拜也开始有了固定的时间地点和特定的方式。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节气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时无月是大煞风景的,后来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了八月十五日。

时至今日,在我国许多地区还流行“祭祀土地神”的习俗,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尝新米”等庆祝活动。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

(二)祭月、拜月的发展

祭月的时间固定在八月十五,但当时八月十五并不叫“中秋节”。据史料记载中秋节形成于唐代,直到北宋太宗年间,才正式将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所以说在唐代中秋节形成之前对月亮的崇拜还不能算作中秋节的习俗,只有中秋节形成之后,才把祭拜月神的礼俗纳入了中秋节的内容。

关于古人祭祀月亮的地点和程序,较为确切的记载出现在周代,模仿日出和月出的方位来定,拜日要在东方,祭月要在西方。祭月和拜日的场所有所不同,《礼记·祭义》说:“祭日于坛,祭月于坎。”坛是用土堆砌成的高出地面的台子,坎是在地上挖出的大平坑,也就是《礼记》所说的“封土为坛,掘地为坎”。为了表示郑重,也可以在坎上再筑坛,坛高为阳,坎低为阴,分别体现了日为阳、月为阴的观念。

汉代以前,祭祀月亮基本为皇家垄断,普通民众不能参加皇家的祭祀典礼,所以一直到唐朝,极少见普通民众拜月的记录。为区别于统治者的月神祭祀,民间祭月也常称为“拜月”。方式大同小异,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到了明朝,祭月之风盛行。明世宗还派官员大兴土木修建了夕月坛,即现在的北京月坛公园,这是皇宮朝廷专门祭月的地方。皇帝每三年必亲自去祭一次“夜明之神”,余年遣文武百官主祭。同时,中秋还在宫中举行祭月活动。

一年十二月,月月皆有明月,为何偏要在中秋来赏月呢?对于这个问题,欧阳詹在《玩月》的诗序说:“月之为玩,冬则繁霜太寒,夏则蒸云太热,云蔽月,霜侵人,蔽和侵俱害乎玩。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天道,则寒暑均;取之月数,则蟾兔圆。”中秋之夜,秋高气爽、夜空如洗、月朗星稀,从天气角度来讲,是赏月的绝佳时期,也正因为如此,在中秋赏月便成了中秋节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

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中秋是丰收的时节,人们利用中秋节俗表达对丰收的庆祝。祭祀月亮时的时令果品,既是对月亮的献祭,更是对劳动果实的享用。(www.xing528.com)

拜月祈福是明清时期中秋节最隆重的内容,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的一种方式。到现在,拜月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三、中秋节玩兔儿爷的习俗

(一)兔儿爷的传说

一年,北京城里忽然起了瘟疫,几乎每家都有人得了病救治不好。嫦娥看到此情景,心里十分难过,就派身边的玉兔去为百姓们治病,玉兔变成了一个少女,她挨家挨户地走,治好了很多人。人们为了感谢玉兔,纷纷送东西给她;可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别人借衣服穿,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装扮,有时候打扮得像个卖油的,有时候像个算命的……一会儿男人装束,一会又是女人打扮。为了给更多的人治病,玉兔就骑上马、鹿或狮子、老虎,走遍了京城内外。消除了京城的瘟疫之后,玉兔就回月宫中去了。于是,人们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骑鹿的,有乘风的,有披着铠甲的,也有不同形象的,千姿百态,非常可爱。每到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她,给她摆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来酬谢她给人间带来的吉祥和幸福,还亲切地称她为“兔儿爷”“兔奶奶”。

(二)兔儿爷的起源

关于兔儿爷,《燕京岁时记》也有记载:“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兔儿爷是旧京中秋应节应令的儿童玩具。人们按照月宫里有嫦娥玉兔的说法,把玉兔进一步艺术化、人格化,乃至神化,之后,用泥巴塑造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兔儿爷。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的《花王阁剩稿》云:“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战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清代诗人栎翁《燕台新咏》也有一首关于“兔儿节”的诗:“团圆佳节庆家家,笑语中庭荐果瓜。药窃羿妻偏称寡,金涂狡兔竟呼爷。秋风月窟营天上,凉夜蟾光映水涯。惯与儿童为戏具,印泥糊纸又搏沙。”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兔儿爷虽为祭品,但也是孩子们喜爱的绝妙玩具。

(三)兔儿爷的制作方法

兔儿爷是用模子翻塑出来的。先把黏土和纸浆拌匀,填入分成正面和背面的两个模子里,等干燥后倒出来,把前后两片粘在一起,配上耳朵,在身体上刷层胶水,再上色描金。兔儿爷大的有三尺多高,小的只有三寸,均是粉白面孔,头戴金盔,身披甲胄,背插令旗或伞盖。它的坐骑有狮、虎、鹿、象等。兔儿爷左手托臼,右手执杵,做捣药状。兔儿爷种类繁多,不一而足。旧京,有以此为业者,每到旧历八月,便设摊于街头,适成节日点景。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的兔儿爷还很多见,尤其是中秋节前,街巷到处都设有“兔儿爷摊子”。即使在日寇侵华期间,兔儿爷依然盛行。

四、中秋其他习俗

(一)月光马儿习俗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空图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存的形象。到了清末,每逢中秋,人们又开始供奉一种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叫“月光马儿”。据《燕京岁时记》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着七八尺,短着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色,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二)中秋宴俗

古时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代宫廷中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四周,摆满鲜花、大石榴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枝、芋头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成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三)少数民族中秋习俗

我国有许多少数民族也过中秋节,但节俗各异。例如,壮族习惯在河中的竹排房上用米饼拜月,少女在水面放花灯,以测一生幸福,并演唱优美的《请月姑》民歌;朝鲜族则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先请老人上架探月,然后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箫,一起合跳《农家乐舞》;仡佬族在节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头公牛,将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灵,迎新谷,他们称为“八月节”;侗族则在过节时让青年人郊游、欢会,称为“赶坪节”,第一天是芦笙会,第二天举行对歌,小伙子都要化妆,向心上人表达情意;傣族是对空鸣放火枪,然后围坐饮酒,品尝狗肉汤锅、猪肉干、腌蛋和干黄鳝,谈笑望月;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届时各集镇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加。人员汇齐后,大家互赠月饼、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川流不息。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盛大的调声对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机挑寻未来的伴侣。

(四)中秋节玩花灯习俗

中秋节有很多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节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当然,中秋节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北宋《武林旧事》中就记载中秋节,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节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式各样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子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五)钱塘观湖

在宋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说是中秋的一件盛事,也是充满地域特色的特殊景观。由于钱塘江口地形类似一漏斗,每当海潮涌至,受到渐进渐狭的地形影响,波浪便重重叠叠堆积成一道水墙,声势极为壮观。苏东坡在杭州任知府时,曾作过一首《中秋夜观潮》,描述观潮人数之众多,潮水汹涌之气势:“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大赋中就有了相当详细的记述:“客曰: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也有观潮记载。这些文献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宋代的中秋观潮之风俗景观、祭月的习俗,或许是今天中秋钱塘观潮风俗的由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