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盐城县民俗文化研究:立夏节与蛋食习俗

盐城县民俗文化研究:立夏节与蛋食习俗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立夏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立夏一到,预示着季节转换,气温升高,酷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期。立夏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很受重视的节日。到吴国时正好是立夏节。美丽聪明的孙尚香想了一个好办法:今天正是立夏,用秤把阿斗在子龙面前称一称,到翌年立夏节再称,就知道孩子养得好不好了。现时,盐城民间吃蛋、挂蛋网的习俗仍然普遍存在,探究立夏吃蛋的象征意蕴,其中还寄寓着人们对生命、生育的敬畏与崇信之情。

盐城县民俗文化研究:立夏节与蛋食习俗

立夏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立夏一到,预示着季节转换,气温升高,酷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期。

1.立夏的由来

西汉《历书》云:“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10]立夏这一天太阳行至黄经45°,在天文历法上,是告别春天,迎来夏日的转折点。有趣的是,立夏时天黑后观察天空,会看到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南——也是从正东算起45°的位置。立夏,元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11]“假”是“大”的意思,是说进入立夏时节,万物进入生长旺季,故立夏过后,是进行农作物耕作的繁忙阶段。立夏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很受重视的节日。周代在立夏这一天,天子要率三公九卿和众大夫,到城南郊外迎夏,并举行祭祀先帝的仪式。汉代也沿承此俗。到宋代,礼仪更趋烦琐。到明代始有“尝新风俗”。到了清代有馈赠礼品的说法,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云:“立夏取平时曝晒之米粉春芽,并用糖面煎作各色果叠,相互馈送。”[12]可以看出古人把立夏看作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

2.立夏的传说

传说一,相传,三国时赵子龙在长坂坡将刘阿斗从曹军百万军中救出来,因阿斗母亲已投井自杀,刘备把阿斗带在身边。后来周瑜美人计,刘备遂娶吴王孙权的妹妹孙尚香为继室。刘备要出征,带着阿斗很不方便,就把阿斗交给孙尚香抚养。那时,孙尚香住在吴国,那里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让孙尚香抚养阿斗,既平安又放心,于是,刘备准备了许多礼品,特地做了许多蒸饼,装成20担,层层相叠,中间用青菜叶子隔开,由赵子龙护送去吴国。到吴国时正好是立夏节。孙尚香一见白白胖胖的小阿斗,非常欢喜。但孙尚香也有顾虑,毕竟是晚娘,万一有个差错,不仅夫君面上不好交代,在朝廷内外也会留下话柄。美丽聪明的孙尚香想了一个好办法:今天正是立夏,用秤把阿斗在子龙面前称一称,到翌年立夏节再称,就知道孩子养得好不好了。打定主意后,孙尚香将小阿斗过秤。赵子龙觉得新鲜,也顺口讲了一句吉利话:“娘娘,孩子钩住了,准平安,养得好。”接着赵子龙高高兴兴地把礼物一一呈上,但20担蒸饼,已压得不成形了,怎么办呢?赵子龙灵机一动,说:“主母娘娘,依我们蜀国的风俗,立夏家家都做塌饼送人,请主母娘娘收下。”孙尚香高兴地收下了这些塌饼,并立即分给宫女们吃,个个称赞说好吃。从此,每年立夏,孙尚香把小阿斗称一称,向刘备报平安,又仿做大量的塌饼分给宫女,因而在江南一带就形成了立夏称小孩和吃塌饼的习俗。随着明代“洪武赶散”,这一习俗在盐城一带流传至今。

传说二,相传很久以前,天上有个凶恶的瘟神,头如笆斗,眼如铜铃,口似血盆,平常昏昏沉沉睡懒觉。每到立夏,方才苏醒过来,然后就带上一只瘟疫口袋,溜到凡间散播瘟疫害人。凡是染上病症的人,轻则发热厌食,四肢无力发软,重则日渐消瘦,一病不起。人们说这怪病叫“疰夏”。孩子很容易“疰夏”,俗说“宝宝有病急煞娘”,做娘的看到白胖胖的亲骨肉,一下子病得面黄肌瘦,有气无力,十分心疼。女人们哭哭啼啼,去女娲娘娘庙烧香磕头,请求消灾降福,保佑后代平安。女娲娘娘知道了这件事,就去找瘟神,说:“今后,凡是我的嫡系孩子,决不准你碰。”瘟神知道女娲娘娘的魔力无边,不敢跟她作对,忙说:“不知道娘娘有几个嫡系孩子在下界?”娘娘微微一笑说:“我手一翻就是十个,你且看好。”说罢两手翻动如飞,瘟神看的眼睛发花,头脑发昏,叹了口气,无奈地说:“娘娘别翻了,小神实在数不过来。”娘娘说:“这样吧,我在立夏之日,命我的嫡系孩子,在衣襟前挂上一个蛋袋,你要认准记号,千万不可胡来,否则,我叫你生不如死。”这年立夏之日,瘟神醒来,背着瘟袋,急匆匆赶到下界。但他遇到的孩童,个个胸前挂个红绿丝网兜,里面放着煮熟的鸡蛋或鸭蛋、鹅蛋。瘟神知道是女娲的嫡系子孙,哪敢做恶,即刻走开。走呀走呀,从早到晚,也没有找到一个不挂蛋的小孩。瘟神又气又饿又累,最后累死在半路上。就这样,吃蛋免灾的习俗一代代传了下来。

3.立夏的习俗

盐城旧俗忌此日无雨,谓之“立夏不下,高田不耙”“立夏无雨,碓头无米”“立夏落雨,谷米如雨”。旧时盐城,有煮蛋(鸡、鸭、鹅蛋等)、做烧饼、吃甜菜等习俗,少数地方还流行裹粽子和煮藕。这天,小孩一早起床,趁天未亮时坐在榔头上吃蛋,吃不完的蛋则放在用红绿线丝结成的蛋网里挂在颈项上,让小孩子比蛋、斗蛋、吃蛋。传说,不出太阳吃蛋,人就不会得“疰夏”(夏天不生病),“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孩子还要穿美观大方的老虎鞋。吃了黄烧饼,人就不会得热黄病。小孩吃藕,寓意着会长得像“藕节节”一样的壮实。还有持秤置筐称体重的习俗,老盐城人认为称了体重并记载下来,会不“疰夏”。讨要七家的米或麦做饭。试穿葛衣,搭凉棚,挂珠帘,准备夏令用品。儿童到郊外,搭建野灶,用蚕豆、笋和米做饭。采夏枯草,煎汁熬成膏药,治疗多年损伤。此日前后一个月,养蚕人家关门闭户,亲友睦邻及闲杂生人不得随意进入,乡里之间的往来,包括庆祝、凭吊,都暂停。(www.xing528.com)

现时,盐城民间吃蛋、挂蛋网的习俗仍然普遍存在,探究立夏吃蛋的象征意蕴,其中还寄寓着人们对生命、生育的敬畏与崇信之情。鸡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生育与生命的象征。民间习俗,妇女生孩子后,给四邻八舍报喜讯,送的也是鸡蛋。盐城民间有种说法,小孩立夏吃蛋,象征“脱壳”,预示着生命更新,鲤鱼跃龙门,希望儿女成龙成凤。

4.如何预防疰夏

疰夏,是中医特有的病名,又被叫作苦夏,是炎热夏季的一种常见病。多发于体质较弱的老人和小孩,6个月至3岁的婴儿最容易得疰夏,因为孩子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善,体温调节及汗液排泄功能远不如成人,所以要特别当心。

中医认为,疰夏是长期体虚者感受暑热之气所致。夏季人们大量出汗,汗液带走了很多水及盐分,使身体的电解质失去平衡,所以就出现了浑身酸软无力等症状。另外,由于天气闷热,排汗使皮肤的血管扩张,皮肤所需要的血液增多,造成人体进食后胃肠道黏膜血管的血液相对缺乏,胃液、胃酸的分泌也随之减少,影响食欲和消化。预防疰夏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合理膳食,戒烟限酒。夏季宜食用淡补、清补食品,如木耳番茄、黄瓜、藕、豆腐、米仁、冬瓜、绿豆胡萝卜、茄子等。水果冰箱里拿出来,要稍微放一会再吃。已经得疰夏的人,在食物选择上也要因人而异,体质偏实的人宜选清暑泻热的食物,年老体弱的人则应选益气养阴的食物。严重者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维生素C和维生素B消除疰夏症状。

规律作息,睡眠充足。夏天昼长夜短,晚上睡眠少,所以中午要午睡。睡觉时,不要对着电扇或空调出风口直吹,以免感冒着凉。

心态平和,适量运动。到户外运动,不要惧怕高温、流汗。户外运动可以帮助提高身体素质,改善内分泌和新陈代谢,对调节自主神经和体温都大有裨益。保持心态平和,顺其自然,平安度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