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盐城县域民俗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

盐城县域民俗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7年3月,盐城老虎鞋被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盐城老虎鞋还多次参加文化产业博览会和交易会,受到各界的一致好评。2007年、2008年,淮剧先后被列入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盐城县域民俗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

1.全区非遗总体状况

截至2009年4月底,出动200多人次,拉网式走访了全区258个行政村,共收到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1462条,经过筛选,调查非遗项目205个。其中民间文学64个,传统音乐40个,传统舞蹈11个,戏曲4个,曲艺2个,传统美术18个,传统技艺28个,生产商贸习俗1个,消费习俗10个,人生礼仪6个,岁时节令17个,民间信仰8个,民间知识6个,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1个,传统医药3个,其他2个。列入汇编项目149个,民间文学41个、传统美术21个、传统音乐5个、传统舞蹈11个、戏曲3个、曲艺1个、传统技艺28个、生产商贸习俗1个、人生礼俗9个,岁时节令17个,传统医药7个,民间信仰5个。在汇编项目中,淮剧盐城老虎鞋、八桅立式大风车、沈拱山的传说4个项目被列入省“非遗”保护名录;三人花鼓、大纵湖渔民婚俗礼仪等23个项目被列入区级“非遗”保护名录。这些非遗项目遍布全区14个镇(街道),普查的文字资料、音像资料收集完整、整理有序、管理规范,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全区的“非遗”情况。

2.全区非遗门类特点及分布情况

在这次普查中发现各地的文化底蕴、民间风俗有差异,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情况也不尽相同,在排查、搜集各地基本“非遗”线索的同时,我们根据“非遗”的分类,有针对性地补充排查、搜集一些“非遗”项目。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戏曲、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消费习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传统医药、人生礼仪等十六大类中,仅缺杂技一项,门类基本齐全。流布于全区的民间文学分布最为广泛,最西边有发生在大纵湖镇的大纵湖的传说,最东边有发生在大冈镇的斗龙港的传说,最北边有发生在张庄街道办事处的刘少奇的故事,最南边有发生在尚庄镇的丁沙沟丁大力士的传说。布衣青天——沈拱山的故事、苏北鲁迅——宋泽夫的故事、文人雅士——李春芳、徐铎、胡巧等的故事犹如一颗颗珍珠镶嵌其间。

(1)民间文学类。全区共收集到民间文学线索327条,经过筛选,实地调查64个,资料汇编入选41个。该类项目数量最大,有传说、故事、歌谣、谚语、谜语等,种类齐全,分布于全区14个乡镇(街道),地方特色明显,对了解盐都的风土人情,发掘盐都的人文资源具有较高的价值。

(2)传统美术类。全区共普查出盐城老虎鞋、剪纸、水泥雕塑、民间绘画等18个传统美术项目。其中,盐城老虎鞋历史悠久,影响广泛,在盐阜一带至今还保留着给小孩穿老虎鞋的习俗。老虎鞋适应了人们崇尚和传承中华民族虎文化的心理需要。盐城老虎鞋在缝制方法上使用传统的刺绣工艺,同时又不断创新。虎鞋既古朴典雅,又具有现代气息,表达了人们祈求喜庆、祥和的愿望。2007年3月,盐城老虎鞋被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盐城老虎鞋还多次参加文化产业博览会和交易会,受到各界的一致好评。广泛流布于北龙港、义丰的剪纸,小巧玲珑、柔美工整,题材多为人物、动物、草木花卉等,调查中发现,北龙港镇引导剪纸艺术进校园,在镇中小学、幼儿园开设剪纸课,聘请专家讲授,培养了新一代剪纸艺术人才,在传承和发展剪纸艺术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品牌。北蒋镇杨永富和潘黄镇蔡保芹多年来对水泥雕塑艺术执着追求,技艺精湛,作品遍及大江南北。灶头画、筷子书、食指书画根雕等都是聪颖的盐都人民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融合自己的创新,形成的盐都特有的传统美术风格。

(3)传统音乐类。盐都区处在南北文化交汇处,特有的地域形成了独有的民间传统音乐。《南昌调》《何兰唢呐》《栽秧号子》《数小鸡》《小放牛》《踏车号子》等分布于全区的传统音乐线索180多条,经筛选,调查具有代表性的项目40个。

(4)传统舞蹈类。在40多条传统舞蹈的线索中,我们调查了楼王镇的打莲湘、跑旱马,大冈镇的三人花鼓,北蒋镇的荡湖船,张庄街道办事处的腰鼓,义丰镇的龙舞,学富镇的花担舞及民间的判官舞、送麒麟等项目。龙舞是中华民族最具魅力、最具情感的民间舞蹈艺术。义丰龙舞在保留了中华龙舞的精神风貌、技艺的同时不断发展和创新,曾获江苏省“喜迎新世纪舞龙大赛”一金、两银。1992年12月,应邀去北京参加“庆回归全国舞龙大赛”获银奖,并在澳门回归之夜在天安门广场展演。义丰镇现有童子龙舞队、情侣双龙龙舞队等各类舞龙队伍20多个。2008年,义丰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大冈镇的三人花鼓又称“盐城花鼓”,是最具盐城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由生、旦、丑三个角色组成,是具有一定情节或情绪的花鼓舞蹈。花鼓以舞为主,以唱为辅,有别于全国其他任何地区的花鼓艺术。

(5)戏曲类。在普查中,我们调查了盐城淮剧、义丰启明剧团、北蒋淮剧,并重点调查了盐城淮剧的起源、发展和传承情况。淮剧,原称“江淮戏”“盐城戏”,或“江北小戏”,起源于江苏盐阜一带,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及安徽省部分地区,为江苏三大地方剧种之一。淮剧是在古老的僮子“香火戏”和流传于民间的曲艺“门叹词”两者结合的基础上,与“徽”班相融,逐渐形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淮剧”。自清嘉庆元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发展史。近几年,盐都区属淮剧团大力组织实施精品工程,推出了《鸡毛蒜皮》《是是非非》《十品村干部》《今夜星辰》等一批优秀剧目,先后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中国曹禺戏剧奖、中国戏剧梅花奖等多项大奖。2007年、2008年,淮剧先后被列入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曲艺类。重点调查盐城方言快板。快板表演时,演员站着以手持响板,自行打板表演。一人为“单口”,两人为“对口”,三人或三人以上为“群口”。用来伴奏击节的响板,用的是一大一小两副竹制击节乐器,其中,大板为两块,小板为五块,表演时演员左、右手分持大板和小板说唱,以娱观众。盐城方言快板代表性传承人王红专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对盐城方言快板的传承和发展进行研究,2009年7月24日还邀请了李金斗、李世儒、张志宽等著名曲艺家到盐都文化艺术中心进行交流演出,推动地方曲艺的发展。(www.xing528.com)

(7)传统技艺类。该类调查了八桅立式大风车制作技艺、张庄藕粉圆制作技艺、学富风鹅制作技艺、大冈脆饼制作技艺、葛武嫩姜片制作技艺、仲记酿酒制作技艺、大纵湖醉蟹制作技艺、木杆秤制作技艺、韩氏银器制作技艺、龙冈柳编、义丰龙舞制作技艺、北龙港布纽扣制作技艺等28项,涵盖了传统技术的工具和机械制作、农畜产品加工、烧造、织染缝纫、金属工艺、纺织扎制等六个类别,八桅立式大风车是里下河地区农村用以浇田灌溉的特有农具,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耕作技术的提高,现已不多见。盐都区龙冈镇的八桅立式大风车保存完好,在保护传承的过程中,发掘出八桅立式大风车制作传承人2名,2008年,八桅立式大风车制作技艺被列入省非遗保护项目。龙冈的柳编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柳编的原材料为杞柳树割下来的柳条,经过发泡、剥皮、晾晒、消毒、漂白、染色、选料、劈柳、拉皮等工序加工,现在龙冈柳编的品种不断翻新,产品远销海内外。

(8)人生礼俗类。该类别收集了独具特色的大纵湖地区水乡渔民婚俗和合陇堆、郭猛镇独具特色的婚俗礼仪,以及盐都西部水乡的丧葬风俗。

(9)生产商贸习俗类。该类别收录了流布于潘黄镇一带的祭秧,它主要表现了劳动人民对丰收年景的祈盼。

(10)岁时节令类。俗说离家三里路,各地各乡风。这次普查我们有重点地调查了全区时节方面的风俗习惯。春节拜年、正月初二回娘家、正月十五闹元宵、二月二龙抬头、清明扫墓、立夏吃蛋、端午吃粽子、六月六、七月七、七月十五、中秋吃月饼、九月九、大冬大似年、腊八粥、二十四夜等,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岁时节令资料,对研究全区的风土人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1)传统医药类。传统医药是中华医药文化的精粹。在全区10多条民间医药秘方中,我们重点调查了戚氏骨伤医治技艺、郭氏烫伤药、鸡蛋油治烫伤制药技艺,这些民间传统医药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12)民间信仰类。该类别调查了楼王镇的三官会、友圩垛公侯会、加苗会、上梁风俗和煞脊习俗。

3.全区非遗保护现状

近几年来,盐都区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在普查的基础上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盐都区人民政府公布的首批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23个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均建立文字档案电子文档及相关数据库。二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依赖特定人群和环境存在的特点,因地制宜,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活动;制定实施传承人命名制度和传承人资助计划;发挥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作用,引导民间艺术走进校园,从娃娃抓起,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各镇、区(街道)都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表演艺术引进校园,建立了各自的校园艺术表演团队。柳编、老虎鞋、剪纸相继走进二小、盐城工学院等各类院校,或实物展出或现场演示,吸引了许多大中小学生的目光,引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三是通过举办风韵之都·文化艺术节,组织参与盐城市经贸洽谈会、中国盐城·汽车文化节、首届盐渎民俗文化节、中国海盐文化节等重大活动,为龙舞、狮舞、高跷、莲湘、花担、威风锣鼓、三人花鼓等传统民间艺术搭建展示平台,充分展示了盐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的丰硕成果;组织老虎鞋、柳编等项目多次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展览及文化产业交易博览会,不断扩大社会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